赵大华/文
江苏某位自称是“厅级官员”的人写了几本官场小说,在某小说网上有了一些点击数,就开始发飙了。他近日对媒体说:现在不少官场小说是不在官场上的人写的,对官场组织活动不甚了解,写起来有不少硬伤,因此官场小说还应当由像他这样的官员或者是当过官员的人写才好。我很佩服这位先生既能在官场上“卖力工作,获得晋升”,又能在工作之余写出几本小说,走红一时。然而,这位先生此言只有三分之一的道理,三分之二却是错误的。
为什么?如果一个人不熟悉写作对象,当然是写不好作品的,这个熟悉可以是亲自实践、亲自参与、亲自所见,也可以是他有着相关的信息渠道和理解力。但是,写好一部作品,包括官场作品,关键是作者必须具有人文主义胸怀和现实批判精神,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具有历史感觉,不受官场魔咒束缚,而这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是像作者这样在官场浸淫了三十年的人,也不可能写出好的官场作品来。这个作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想写出反映事物本质的官场小说,只能是一种自/慰或自欺欺人。他写县委书记,写组织部长,其实是在为党政官员唱颂歌,没有基本的批判精神,把读者当做傻瓜,就是一个证明。作为一名党的官员,既然声称自己首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一名作家,那么即使作者想写一点批判的精神,触及一些问题的实质,领导的一句“坚持党性原则”、“注意保密要求”,更不要说什么遵守主旋律了,作品的价值就会少了80%的文学价值。
另外,身在官场,且能在官场混下去,获得晋升,当上了“厅级干部”,一定是适应这种官场环境的,实际上已经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一个人身在组织,成了组织的一份子,其实就很难看清这个组织的全貌,更不能理解组织的实质和变化。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讲的组织基因,更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个角度说明了环境中人的知识和思想的局限性。这才是官员写作官场小说的硬伤!曹雪芹作为官宦子弟,在南京度过了富丽堂皇的少年生活,后来由于父亲贪污腐败而被法办,他不再是官宦阶级的一份子,才真正看清了自己曾经所处的那个环境,于是写出了极有价值的作品《红楼梦》。不难想象,如果曹老先生不是因为父亲官场变故,而是后来自己也做了朝廷命官,一生幸福平安,那哪里还会有什么《红楼梦》以及老先生的青史留名——“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个人在党政部门为官,但不可能当过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人事局局长、土地局局长、武装部部长、学校校长、文化馆长、统计局局长、民政部部长啊,除了他自己曾经的那些岗位和工作,他的工作所涉及的那个地方或部门,对于其他的事情都还不是依靠道听途说,是所谓的二手材料吗?如今一个政党官员,有几个真正了解了当代官场的实质?官场实质是社会实质的重要部分。即便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种实质,他能写进作品发表出来吗?我奉劝这位官员作者,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写了一两本借助网络而走红的无聊小说,就忘乎所以,走路发飙,说话放炮,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