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压制——大盘阶段性调整已近尾声


    


    就趋势看,这轮行情并不惧怕扩容压力。想想看,先不说今年新股发行上市,创业板推出。仅仅是今年以来的大小非减持,整个A股市场扩容就接近一倍。但大盘始终保持着震荡上行的态势,今年两市的成交资金至11月份,就已经超过2007年的那轮大牛市。但大盘指数涨幅有限,个股、题材类行情则层出不穷。

不惧怕扩容。但在短期内突然推出众新股,集中发行上市,投资者首先理解为政策调控股市。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本能。面对政策调控,大盘往往会顺从,快速进入震荡回调,在大盘连续下跌之后,大盘指数的压力被减轻,短期内的市场投机性冲动,也被有效化解。这时候,如果没有进一步政策利空出台,大盘连续三天下跌,一般可视为调整接近尾声。是否这样?只能由市场说了算。

当然,这样的判断仅仅着眼于基本面。而技术面的调整压力,见仁见智。也有人说这次调整需要三个月,至少需要一个月。从纯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可以理解。问题是中国股市更为注重政策面的变化,以基本分析为主。技术分析,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波调整,可谓涨也蓝筹,跌也蓝筹。

根据我的观察与统计,在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大盘连续下跌三天,会是波段低位布局的好时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率。

有一个现象:在大盘连续下跌的过程中,唯有大盘蓝筹股中石化不跌,反而小幅上涨,这被一些人看成是大盘蓝筹的一线曙光。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中石化“阴坏”之处。今天大盘要反弹,中石化却率先下跌。象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股票,常常在大盘下跌时出来充当调节工具。人家跌,它不跌。表面看似在维持秩序,其实掩盖着大盘的真实下跌程度。有时候人家涨,它们却突然下跌……

对于蓝筹行情,人们大多走入了误区。将蓝筹行情仅仅理解为银行板块和中石油,中石化这些股票的上涨与补涨。其实,象房地产、稀缺资源、汽车、有色金属、家电、商业银行及部分保险类股票,也都是蓝筹型股票的聚集之地,它们大多被看成是二线蓝筹。它们大多早已走出远远强于大盘的走势,我理解,这就是蓝筹行情。这也说明,蓝筹行情也是有股票涨,有股票跌,有股票涨的快,有股票慢慢吞吞,有时候,蓝筹板块也会分化。

新股集中发行,大量冻结资金,短期对投资者心理上构成压力。也说明投资者对政策动向比较看重,并心存疑虑。主导大盘调整的力量,是政策动向。投资者看政策的脸色行事,表现在盘中,有限的个股行情,大多是近期政策明确扶持的行业股票,但也是昙花一现,无法持续。问题还是出在成交量了。没有成交量,什么样也谈不上。投资者在政策调控的信号下,观望与谨慎是主流心态。在大盘连续下跌后,出现缩量,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盘面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形散神不散,反弹随时可能展开。这时候,可考虑波段性选股,择机介入。

现在的大盘也就这样,大幅上涨,面临政策调控的压力。大幅下跌,市场各方似乎都不情愿。象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类股票,本身就没涨,也公认被低估了,再让它们大幅度下跌,不符合情理。考虑到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趋势,也考虑到年度行情游资丰富,大盘向上震荡的基本方向,估计不会轻易改变。而盘中热点,仍然建议从题材、成长、低价、小盘方面进行比较选择。

今天缩量非常明显。两市成交不足2000亿。这是近期的地量水平。这次大盘在加速扩容压力的强制性调整,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人们寄予厚望的跨年度行情,仍将继续,只是行情的精彩可能仍然不在大盘,而在个股,在题材、在业绩成长背景下的大比例送转预期……

预计明天的行情,比今天要好。

    文章转载、讲座,及其它请联系叶弘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