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前媒体爆出日立彩电全面退市,东莞30名员工遭遣散,华南市场分公司撤销,日立苏宁独销谈判破产等消息之后。据知情人士透露,日立白色家电中国战略同样面临“生变”的可能。
日立空调“产能回国”
与索尼、东芝、夏普、NEC等加大海外工厂及海外委托加工生产比例不同,据称,日立制作所旗下的白色家电子公司日立电器,目前正在启动一项旨在压缩中国工厂产能,将其普及型家用空调转移到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计划。
该项计划明年夏天,将中国工厂生产的普及型室内机转移到日本枥木事业所的“撤出中国市场”计划,预计设备投资总额约5亿日元。加上此前该公司已经将普及型空调室外机的生产转移到日本国内,日立电器 “收缩乃至撤出”中国市场的战略意图得以进一步显现。
据悉,此前作为日立家用空调日本国内工厂的枥木事业所,主要从事供应国内及欧美市场的中高端家用及商用空调生产,中国工厂则主要生产低价格普及型家用空调产品。但是,去年秋天开始,该公司基于中国工厂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规模成本优势不明显以及供应链地域优势下降、零部件采购周期过长等原因,将室外机生产转移到国内。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枥木事业所空调生产能力为日产室外机1500台,室内机4000台。此次为了承接中国工厂室内机产能,该公司则计划2010年度追加5亿日元左右设备投资。而目前年产量80万台的日立空调中国(上海)工厂,今后则主要满足中国国内及欧洲、东南亚地区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1910年诞生于日本一家铜矿公司电器修理车间,近百年来在家电研究设计领域声名卓著的日立电器,在即将迎来该公司100年庆典之际,中国市场战略却面临频频生变,甚至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产能回国”情况。一方面,与该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失误有直接的关联,另一方面,不排除金融危机冲击以及中国家电同行逆势崛起“双重不利因素”影响。
20年打破日本神话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成功推出第一台窗式家用空调,60年代研制生产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70年代率先在日本推出模糊电脑空调,80年代研制成功全球第一台直流变频空调以及90年代率先出产全球第一台全自动不锈钢波轮洗衣机,日立白电一度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创业阶段纷纷效仿的对象。
8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国家电业成长初期及韩国家电导入前期,中国家电市场基本上是由松下、日立、夏普以及东芝等日系家电主导。但是,随着海尔、TCL、美的、格力以及长虹等中国国产家电巨头的成长,加之质量控制工艺水平的提升,渐地打破了日系家电品牌牢不可破的“质量神话”。在质量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情况下,中国国产家电由于产量规模、成本控制、工艺技术以及地区营销、品牌推广方面占据着绝对的“地缘、人员、资源”优势,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在近年间先后实现白电、彩电“黑白”本土市场的“双超越”。
另一方面,日系家电却固执于对其品牌、质量的“神话”的迷信,在终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少有作为,以至于在家电下乡加速农村市场耐用大件家电普及的进程中,市场表现更是乏善可陈。与此同时,在城市市场上,日立等日系家电除了疲于招架来自中国国产家电迅猛的“超低价攻势”,还要应对在品牌、工艺方面占优的三星、LG两大韩系家电巨头的“夹攻”。
资料显示,截止
业内人士笑称:“事实证明,这一次一向精于“算计”的外资家电,集体失算了。家电下乡成为国产彩电在本土市场彻底反败为胜,外资家电全面溃败的一道分水岭。”
罹患大连锁慢性依赖症
“卧薪尝胆20年,打破日系家电不可战胜神话。其中,家电下乡催化剂的作用非常明显,但绝非国产家电雄起的根本原因。”他说。“国产家电同样应避免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因为打赢一场本土市场上的‘反败为胜’战争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全球市场上超越日韩竞争对手单纯凭借‘天时’的机会因素,显然无异于痴人说梦。”
事实上,失之家电下乡只是外资家电全线溃败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近年来家电流通渠道同样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首先是,大连锁渠道历经近十年初级阶段的粗放式快速发展,逐步进入平稳成长的慢车道。其次是,百货连锁、综合商超、大百货店等“传统“渠道在与大连锁近十年的对抗中,通过业务拆分、专业协同以及商品差异化等方式。非但保住了自身的家电分销业务,而且与其他业务板块形成资金、顾客、场地的相互协同,相互带动的互补效应。从而使得城市市场上,非大连锁家电渠道“重获新生”,再度出现渠道分散化,竞争多维化的市场格局。第三,网购、TVBuy(电视购物)、品牌专卖店等新兴渠道的崛起,也使得市场渠道的进一步细分,客观上造成了对大连锁客流的分化。这些对于过度依赖大连锁渠道的外资家电品牌而言,无疑都是不利的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其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市场过于依赖交易成本过高的大连锁渠道,而忽视对二三线市场的开发以及对综合商超、百货店等大城市其他渠道资源的利用,使得日立空调、洗衣机、冰箱三大白电产品分销网络覆盖率极低,致使大多数消费者无奈地感喟 “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故而不难理解,日立为何失手家电下乡以及转移中国工厂产能的内在原因。
另一方面,即便在其过度依赖的大连锁渠道,日立电器(含平板电视)同样面临着索尼、三星、LG、松下以及夏普等日韩家电巨头,海尔、格力、美的以及美菱、TCL、长虹等国产黑白家电巨头的“围追堵截”,以至于最终陷入“三明治夹心”的“双重困境”。
该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过度依赖大连锁,忽视渠道建设,基本上已经成为目前外资品牌家电普遍罹患的‘炎症’。虽然并非致命因素,但是由于其病源的慢性性以及‘康复’的缓慢性,外资品牌要想摆脱这一顽疾,收拾失地,必将面临一个漫长且充满痛苦得过程。”
“另一方面,国产家电巨头也不应满足于现状,对外资家电同行的伺机反扑图谋掉以轻心。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家电巨头在‘失之下游’的同时,却加速了‘布局上游’的进程。”该名人士表示。
该人士称“无论是压缩机等制冷家电的核心部件,还是洗衣机电机以及彩电面板及芯片等‘技术性’供应链,目前‘外强内弱’的格局还非常突出,中国家电制造业从加工型(组装型)到制造型(研发型)的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避免沦为外资家电品牌终端市场代言人的角色,中国家电产业必须抱着一种‘知耻而后勇’的‘追赶者’心态,抓紧时间布局上游,抢占市场制高点,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从家电制造大国到家电工业强国转型的进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