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下的中国,与唐.舒尔茨的对话


关于新媒体下的中国,与唐.舒尔茨的对话

发表时间:2009-12-8 7:27:24     作者:汤胤     发表于:口水

十 月份访问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系与凯洛格商学院的时候,曾与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Don. E.Shultz)有过一晚上对话。事情的缘由是他今年5月份访问我们学院和系的时候,我送了一本自己那本书《互联网商业创新——理念与实例》给他。的确 做营销传播沟通的无可避免会涉及新媒体的话题,舒尔茨一向对中国市场相当感兴趣,更不用说中国的新媒体了。舒尔茨回国后其名下的中国留学生承担了翻译的任 务,将书翻译成英文供全系学者与研究生传阅,作为研究中国独特背景下的市场以及新媒体下的营销战略的背景资料。碰巧10月份我们访问西北大学,鉴于我在互 联网的经历和学术界的双重身份,他特地邀请我就新媒体下的中国为话题做了一次非正式座谈,参与者有西北大学若干教授和研究生。

 

这的确是一个与西方学者交流的极好机会,尤其在那样轻松的pizza party氛围下。当然因为我个人的英语问题,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当时总结了下面若干条:

 

1. discredibility ofthe vendors and supervision of government makes advertisement lesstrustable; this also fosters new kind of business models in Chinesemarket, such as Alipay(a Chinese counterpart of paypal, owned byAlibaba);

 

人际间信任,企业信用,社会信仰缺失使得广告越来越不可信。这种不信任在毒奶粉事件中到达了顶峰,这种信用的缺失还催生了中国特色的支付宝。

 

2. Chinese people collectively care for their dignities, say, faces;

 

中国人的集体性以及中国人好面子,表现在网络上则是群体暴力性与群体性情绪。如:汶川地震期间的悲伤情绪,期间对某些人的群体性暴力行为等

 

3.the only way that can be trust would be the Internet/Online Socialnetwork system, the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on which is ratherdecentralized, and within community, compared with the broadcasting wayof mass media.

 

相比广播式的大众传媒,最可信的只有人际口碑。这些在互联网上成为可能。

 

既然是pizzaparty,内容自然无比宽泛,不过基本围绕着“新媒体下的中国”。对方有中国市场的一些调研数据,对比中美消费者使用媒体的差 异,但对一些调研结果始终摸不着头脑,我当时一看觉得非常有意思。例如美国人很大比例上仍然通过报纸、电台了解讯息,以非常高的频率使用折扣券 (coupon),喜欢用 新闻组而不喜欢上论坛等等。相比之下,中国的用户以非常高的频率使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折扣券在中国大家都知道更像一种广告手段而非真正促销——也难 怪舒尔茨对我的“在中国广告已死”提法那样错愕。

 

由此延伸出去讨论的话题就更多了,凭记忆大概有这些:对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例如即时通讯工具(如QQ)在中国的流行,而在美国市场却主要以电子邮 件为交流工具;对于中国市场的商业信任问题以及中国民众对广告的不信任度;支付宝等支付手段产生的土壤以及其与基于信用卡的支付模式的差异;政府对于通讯 产业的规制与非市场性质支持的好坏处,以及美国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宽带、3G基础建设问题;中国文化中的集体性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以及中国人面子因素,以及在线社会网络系统(SNS)中信息的传播等等若干话题。

 

座谈持续了3个小时。个人感觉,西方学者基于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拿到很严谨的调研数据,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让他们难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中国市场的真 实状况。可能反而是像我这种早年相当地exposed to西方文化又身处国内的人很容易理解此类差异。对于对西方科学研究方法论和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融合,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