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第一死刑犯领刑释放啥信号?
有着中国证券界死刑第一人之称的杨彦明,其人生的列车于今天(12月8日)上午到达终点。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下达的命令,北京市一中院在今天上午对杨彦明执行了死刑,6500万元赃款下落不明。(9日北京晚报)
作为曾经的证券界强人, 5年来历经一审死刑、二审发回重审、一审再判死刑、二审维持死刑判决。杨彦明最终领刑赴死,至少释放出这样几个强烈的信号:
依法惩治腐败毫不含糊。杨彦明归案后,一直拒绝交待6500万去向,表现出死扛到底的强硬态度,舆论一度猜测这会不会成为一道“免死金牌”,更有律师建议不判杨的死刑,以让受贿者“心惊肉跳”。最高院死刑执行命令的下达,表明国家对腐败现象零容忍的鲜明立场,无论是谁,也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可能逃脱法律严惩。
腐败利益链条越发坚硬。杨彦明因为自杀而案发,在受审期间更是一心求死,为了保护“死党”利益可谓“腐无反顾”。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重庆贪官乌小青的蹊跷自杀,国开行副处长胡汉成案发后情妇李玲的无限“忠诚”,等等。腐败利益同盟越来越“铁”,无疑增加了反腐败斗争的难度。即便如此,再坚固的腐败联盟都将被汹涌的反腐败浪潮所冲垮。
大凡贪官多有侥幸心理。杨彦明在生命最后时刻还在后悔曾经的自杀行为:“如果当时我不自杀,可能领导还发现不了这几千万元的事,就是自杀才把事情败露了。”这番话很有代表性。极少数官员从不贪到贪,从小贪到大贪,正是由于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无数事实表明,贪官们无论做得如何天衣无缝,其腐败行径终会有败露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