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时代的“三哈”女人


 应邀旧文重发。

 这篇写于3年前的文章,在今天看来我一直还喜欢并坚持这样一种理念。

 整个周末,除了开会。剩余时间都交给了阿伦特,刚才与父亲通电话还说起了“极权主义及反犹主义”的深层根源。

 可爱的父亲要我每周推一本好书给他,说一日不阅读一日不感悟一日便迟钝。

 阿伦特特别强调的“平庸的恶”,形容的就是一群无思的人,将思想判断权力全然出让而丝毫不以为然,这种“恶”对个体对社会都将是极恶,只不过将在累积中才会显现与爆发。比如法西斯、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如南京大屠杀中的种种人之作恶。

 

“大资”时代的“三哈”女人

/

清杨是我的女朋友,挂在她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后来这句话似乎被广泛流传,颇小资的她始终认为此话应该版权所有。最近的一次见面约在了哈根达斯,清杨说她已放弃了星巴克,她不喜欢被贴上小资的标签,我笑着对她说:那你就是“大资”啦。

 

在我意识中,大资是对知性女人的一种特可敬的称呼,凝炼的表述应该是“三哈”女人-----即“哈根达斯”、“哈贝马斯”与“哈利波特”的拥趸者。大资时代的“三哈”女人应该是有那么一点喜欢“哈根达斯”的奢华想像,有那么一点德国人的理性与智慧,还有那么一点,或者说很有些“哈利波特”中所具有的我们成年人已经消失的想像力。

 

“三哈”女人是一种mixture(混和体),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奇妙统一,在追求思想深度的同时,她不会放弃娱乐、享受与创造。

 

于是清杨的手里多了如下配件:坐在“哈根达斯”的角落里,细细地品读“哈贝马斯”的逻辑力量,兜中揣着夜场的“哈里波特”电影票,随时准备赶赴一场关乎想像力的视觉盛宴。

 

这一季,“哈里波特”依然火爆,《哈里·波 特--5》网上一个十三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许多人急切地想掏出自己的银子,先睹为快。《哈--4》截至目前的票房收入是8.75亿美元。《哈里波特》被译成了27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仅成人版本就卖出了3万册。正如它的作者罗琳在第一本书出版前所说:“我并不真的希望它成为一本孩子的书。我是为自己而写,写我觉得有趣和喜欢的事。”

 

成人世界需要童话,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想像力缺乏的时代。加拿大人这一季很是喜欢《哈里波特》,他们用了很多时间搜索《哈》剧演员的点滴消息;当然作为美国的邻国,他们的口味通常的一致,哈根达斯亦是他们的最爱。

 

“三哈”女人,喜欢哈里波特,但只会做“哈迷”,而不会作“哈奴”,她们不会深更半夜排着长队等着新书来临,也未必非要看到首映才算精彩。她们的理念是:只求经历,不求拥有!

 

美国西雅图的“借包或偷包” Bag Borrow or Steal网站就是为这些女人设计的。这家网站出借女用奢华产品,有120家設計師的2,200款产品可选,从每个女人都想要的Tiffany珠宝到Gucci手包,你只要每月交个30、40美金的,就可以坐在自家松软的沙发里,轻滑鼠标,选中、点击、发送…….昂贵的漂亮包包在下一秒钟就属于你啦!不喜欢时只要寄回旧包再选新款,另一个包包又将陪你度过接下来的女人时光。 “借包或偷包”网站的目标锁定那些不想长期持有任何东西的有钱人,或是那些不怎么有钱,却想体验丰富生活的人。一个有趣的描述是:“借包或偷包”推动了流行时尚的“民主化”。它在本月度美国Google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从中也可嗅得到一丝时尚“民主”的味道。

 

由“三哈”女人开启的“大资”时代,不仅仅需要理性精神的支持(哈贝马斯),还需要想像力来充实(哈利波特),当然少不了甜蜜的奢华来滋润(哈根达斯),除此还需要一点儿神秘力量,比如印度的瑜珈与密宗,此外,还往往需要一点儿冒险愿望与游戏精神。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独自探索其中的美与诱惑。“三哈”女人往往都带有这样的一股新奇冲动。

 

回不去的永是故乡,到不了的终是远方,尽管如此,生活在“大资”时代的“三哈”女人们依旧背好行囊,忘却乡愁,整装待发…….因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