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太多的经济学家讲述着同一个诱人的设想,即在农地私有化后,农民卖地即可进城,这恐怕是一种凭空臆想。
——卖地的钱根本担当不起农民进城的“垫门砖”。农民卖了地能不能当上市民,不妨算一个简单的帐,一对农民夫妇,一般两个孩子,共四口人,其全家耕地应在6亩左右(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地,稍微多算点),就这6亩地,能卖多少钱?不要比大城市周边,那里农民太少,无代表性;也不要比边远山区,土地贫瘠无人要;就算普通农区,现在一亩地纯收益种植业也就是300-500元,地价按100年算(实际上国家规定的折算价格标准是不超过30年),也就3-5万元,6亩地也就卖个30万,这30万能干什么,要进北京只能买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进一般中小城市,买房也就差不多了。而且与农村相比,城市样样得花钱,生存成本极高,钱从何处来。农民一般文化素质低,其在城市找工作一般较难,即使找到了也是低收入,卖掉土地进入城市必将是贫困的底层生活,难以在城市立足,届时又无退路,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如果土地私有化不是给农民做市民的机会,而是在封闭农民做市民的机会。上面我们已算过帐,卖地进城根本不划算,一旦土地私有化,农民只会更加死守土地而非贸然进城,轻易是不会丢掉土地的,私有的土地将是他们最后的依靠、最后的本钱,只有赌徒才会孤注一掷。农民为了土地而拼死抗争的事千百年来已太多太多,没有做过农民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的牢不可破的感情牵连。而实际上,正是由于当前的土地承包制度,才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可进可退的自由境地,让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退自如。如果再说得形象一点,现行的土地政策就好比给农民了一个保留基本工资的“停薪留职”的机会,其优越性是城市的“停薪留职”无法比拟的。
——土地私有化下的土地集中成本极高,不经济。一般认为,土地私有化后,大规模集中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土地效益,这样可能吗?一个帐算下来就能明白。目前传统的农耕区,小麦、玉米两茬,一年纯收入约三四百元。这样的土地若直接由国家征用,一般在2—3万元,私人买卖会更贵,就算集中经营效益好些(实际年,据李昌平调查,经营500亩的农场比经营5亩的家庭亩收益下降15%,规模经营难敌家庭的精耕细作),亩纯收入500元,建一个1000亩的农场,买地约需4000万元,而年收益在50万元左右,80年才能收回投资,这样的事除了傻子谁会干?唯一愿意干的就是把土地集中起来做非农产业。如果要在几大粮棉油主产区搞土地集中,只怕不会看到更高的粮食产量,而是粮田的消亡。而且,农业历来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地密集型产业,如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面积收益低,但市场很大,依靠土地的规模求效益。故欧美那些大农场主一般经营面积会很大,巴西的私人农场甚至跨州经营。另外一种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依靠大量劳动力在小面积土地上精耕细作,大规模经营根本无法展开,如蔬菜、果树。为什么发达国家菜比肉贵,因为菜的人力成本高。所以,把中国土地集约起来搞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是土地要低成本集中(像农垦企业),否则只能是凭空想像。不信可以看看现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几个大型农垦企业外有几个是直接从事原料产品生产的?大多数集中在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资本的本性是增值,绝不会傻乎乎的扔钱到农田。
——不要对中国的农业规模经营抱太大希望。一说现代农业就是欧美大农场,着实让人向往,但根本不合中国国情。土地集中了,多余的人怎么办?城市吸纳不下,乡镇企业就业有限,不能转移就只能在土地上实现就业,现实如此。不优先解决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则土地集中难以实现。可以肯定的说,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小的情况将长期持续下去,作为重要基本资源的土地更是如此。其途径只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和集镇转移,农村人口则不断下降,使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或者在农村人口下降较多的情况下可顺势进行大规模的土地集约经营。即便如此,人多地少的现实使我们绝无学习欧美的基础条件,只能与同为人多地少国情的日本、韩国类比。尽管日本、韩国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农村人口比重极小,但依然无法实现欧美那样的规模化经营,其一般家庭经营规模在二十三亩左右。中国将来也一样,现在讲是16亿亩耕地,9亿农民,到2030年人口16亿,即使70%的人到城市生活,农村仍有5亿多人,届时也不过人均3亩地,一个家庭下来仍只有十来亩地,仍达不到规模化。把规模经营发展不起来怪罪给土地制度,显然找错了对象。
新农村建设思考系列:农地私有化无法支撑农民的进城愿望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