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杀”八问


  名词解释:所谓“秒杀”,指在极短时间内,在某个网络举办的活动中,抢得先机,以极低的价格购得商品,是网络商家促销抢购的下种手段。在网络上,一些店家会预先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并预告开使销售的时间,让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进行抢购,等时间一到,事先等候在电脑前的顾客会纷纷点动鼠标,由于商品售价低廉,商品一上架便会被抢购一空,整个购买过程会在一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不要疯狂的迷恋我,其实我只是场游戏。  

  短短数月,“秒杀”积身2009网络购物八大热词行列,这个原本归NBA高手和网游玩家专有的词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如入无人之境的气势,成就着一场不无疯狂的游戏。  

  “秒杀”过后,有人开颜,有人锤胸,有人如获至宝,有人心生悔意。种种迹象表明,与它的迅速成名一样,对“秒杀”的反思和质疑也在以秒甚至是毫秒的速度生成积聚着。  

  “摸着石头过河”是种奇妙的状态。我们无意也无法现在就为“秒杀”定论一二,但是,有些关于它的疑问,我们似乎有必要搞清。
  

  秒杀还能有什么?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题干还可以表述为“还有什么不可以用来秒杀?”  

      长久以来,网络正在以它巨大的容量满足着人们人需求,合法的日常用品几乎都可以通过轻点鼠标有偿获得。诞生于网络的“秒杀”也不例外,只是它需要人们为之付出更大的想象力。  

      汽车已经被“秒杀”。今年8月以来,网络上的汽车“降低”让人触目惊心:先是价值以10万为单位的家用轿车成为“1元秒杀道具”,仅管得手者依然神秘;继而在12月初,消息传达室来,12月23日淘宝商城将以1元“秒杀”宝马即将在国内上市的SUV X1。某网络媒体援引淘宝网的说法称:“1元秒杀宝马X1活动将在12月23日晚8点举行,秒杀成功者将成为宝马X1在中国的首个用户,获得宝马X1半年的使用权。”而此前,宝马X1缺席广州车展,但一直有消息称其今年年底以50万元左右价格在国内上市,可以说吊足了车迷的胃口。  

      而这些还不是“史上最牛的秒杀”。12月8日,地产家居网称,“秒杀宝马”同时,淘宝网还将举办以1.1元的价格“秒杀”商品房的活动。具体消息表明:这是一套位于成都市中心四锦江区沙河堡片区南四地块万科金润华府楼盘精装修两居室商品房(预售房);据了解,该楼盘的售价在8000元至10000元一平方米,该精装修房面积为84平方米,这样看来,价值大约为80万元;该活动从2009年12月7日下午开始,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28日。  

      “不过得到这套房子,可能仅有1.1元远远不够,因为幸运儿还必须支付合同约定成交价格的20%作为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这样算来,加上契税和其他税费,幸运儿自己掏的费用也要20万元左右。”虽然有媒体和网友如是说,但是从中,“秒杀”气魄与魅力已经可见一斑,仿佛,日后出现游艇、飞机被“秒杀”的情况也亦未可知。

  
  秒杀的商业功能何在?
  

      事实上,公开数据已表明:2009年9月28日晚,淘宝商城1元秒杀活动中,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淘宝网的单一页面首次成功支撑了10分钟内1亿人次的点击。在点击率和广告几乎已成网站生命之必须的今天,“秒杀”已经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促销手段。  

      但是,难道商家真的赔本赚吆喝吗?《时代商报》采访到的多位网店培训师表示,“秒杀”为网站和商家提供了眼球效应和广告平台;据业内统计:上述8月份的那次汽车“秒杀”,活动期间网站浏览量达到了600万次以上,最高时一天就达100万次左右,“600万人同时详细看你的车的资料,而商家付出的广告费只有一辆车的钱,你想,什么样做一个广告会有这么高的有效影响力。”  

  而事实上,不光是汽车,在网络社会的今天,几乎每一个“秒杀”活动往往会有上千万甚至更多的网友参加。据了解,像淘宝、易趣等商家,都会在特定时间推出一些超值商品,其中既有手机、电脑、MP4等数码商品,也有流行服饰、家居用品等,甚至还会出现国内外一些特色食品,在充分照顾了不同类型秒杀一族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笔难以计数且物超所值的广告费用。
  

  秒杀拉近了人们?
  

      “秒杀”在商业之外的功能也在不断传播。  

      通过寻访与加入相关QQ群,《时代商报》了解到许多与下面一段文字相近的关于“秒杀”的另类功能: 
      从日本归国后,温妮妮(应受访者要求化名)一直在沈阳一家外企工作,工作之余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网络购物的“秒杀”活动中,而且往往会成为很多“秒杀”活动中的赢家,不过,有一次经历让她特别难忘。 
  “我的一个好朋友今年9月份结的婚,之前,她给大家发了一份单子,都是些需要的200元—300元的小礼品,因为‘不差钱儿’的她不想在婚礼收收钱。而当时‘淘宝’正好在举办活动,很多电子产品,原价300元左右都是60元秒杀,我就给她秒杀到了两样小产品, 一个电饭煲一个电水壶,一共只花了120元钱,而且用快递直接送到她家里,她非常高兴。没过多久,她们俩都认识但好多年没见也不常联系的朋友都打电话给我,围绕秒杀问这问那,朋友的关系都近了,闺密之间又多了一个可以互相聊的话题。”温妮妮说,“秒杀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带有感情色彩,能增近人与人亲情的东西,这是让人最高兴的,而不是说一个东西通过秒杀到底省了多少钱。”  
      不知这是否可以视为普遍现象,《时代商报》在数十位受访者处了解到,他们“秒杀”商品均不是完全自用,而是用来与朋友或同事相互赠送,而且鉴于“秒杀”近乎于中彩票般的成功率,许多“秒杀族”也越来越多地与朋友联络,联合“秒杀”商品。
  

  秒杀真的省钱吗?
  

  这是问题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综观众多“秒杀”活动,一件法国名品大衣,商场专柜价九千多,“秒杀”价仅一千多一点;名品香水,“秒杀”来还不到原价的40%……央视10月份时操作了一期关于秒杀的专题节目,当主持人问到“在网上秒杀商品一般意义上的折扣率是多少”时,一位“资深”“秒杀族”回答,“不同商品折扣不同,衣服一般是一折到两折,电子产品五折以内,我所有秒杀商品总价在商场里买需四万到五万,我只花了一万多。”  

  但就在节目进行中,也有理财专家与网友参与说,省钱与否是相对的,只有秒得真正需要和喜欢的商品时,省钱的概念才成立,否则则无从谈起。  

  沈阳的一位网友也向《时代商报》表示,当初他“人云亦云”地也秒到了许多远远低出原价的商品,但是到手后才发现要么不是自己真到常用的,要么商品没有网上的照片里那么招人喜爱,“看了两眼就放进储物箱,你说省钱了吗?我看没有。” 
  

  秒杀成本知之少?
  

      “秒杀族”的经历清楚表明,秒还可以让人真切的体验到脱颖而出、独家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东西时,那种非常心动和刺激的感觉,而“秒杀”的成本出处正源于此。  

  采访期间,一位受访者表示,刚刚秒到一块原价好几百的手表,但是已经开始担心“几块钱就秒到,会不会是假货?”事实上,不仅限于“秒杀”,所购产品网上网下不符甚至是假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通病,而这也同样毫不例外地成为“秒杀者”所必须承担的行为成本。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此不必太担心——商家“秒杀”是为赚取回头客,很少会有假货。一个可以用做佐证的业内统计是:普通网店的回头率是10%,而做秒杀的回头率在30%—40%。“如果有假货,那么它赚取回头率的目的就根本达不到了。”但是,也有专家建议初试“秒杀”的消费者,尽量选择一些信誉度高的网站,原因之一是这些网站上有厂家直接经营的店铺,保障会高些;其二是这些网站的消费者保障方式和方法相对健全。  

  “秒杀”的另外一个隐性成本就是时间,人们在“秒杀”之前和过程中,往往需拿出大量时间考察店铺及产品背景,有些“秒杀”活动在开始之前还必须集齐所需的“资格卡”和消费额,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依托于时间来完成的“边际成本”。
  

  到底怎样才能秒杀成功?
  

      古时卖油翁有云“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当今,“秒杀”则不尽然。  

      首先,秒杀活动信息会在网站首页发布,而更重要的信息则是朋友间相互告诉特别热门的秒杀网店,也就是在各个网络店铺自己的首页,想获得信息就要经常到网店去寻找;其次,电脑配置要高,网速要快,确保你在众多买家中处于优势,同时尽量使用更快速成的流览器,尽量不要运行其它程序;再者,做足准备工作,包括事先的了解,以及确保正确的填写购买信息。  

      在“秒杀族”看来,“秒杀”是千万人同过独木桥,落水的是大多数,比的就是硬件和运气。
  

  秒杀真的公平吗?
  

      但是,“运气”二字无法抹杀对公平问题的探讨。  

  网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甚至连1元钱都不用付出,就可以下载名为“联合抢拍器”的软件,以帮助下载人提高“秒杀”成功率。这也让人们越来越质疑“秒杀”的公平性。  

  曾接受央视采访的网店培训师寇少媛表示,多数是候靠的是硬件的运气,但是现在有“秒杀器”和“联合抢拍器”,但是尽量不要用这些东西,现在很多网站已经把这种行为视为助长不公平竞争的违规操作,如果使用有可能不仅买不到东西,而且有可能还会被封了ID。  

  为此,也有人找朋友一起“秒杀”一样商品,以求命中率高一些,但是,这又是一个关于公平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种存在争议的“代秒服务”也浮出了水面。通常,代秒者一般商品收费2元—8元,而大件特殊商品则需要双方协商。但是,付费与诚信又成为问题,毕竟现在很多依托于网络的经营和服务行为没有健全的契约规范。就像网络上对“代秒服务”的发问一样,“如果秒到一部汽车,你能给我吗?”
  

  秒杀需要怎样的“理智”?
  

      参加的人多,但是能秒到的人极少,或许,这才是秒杀的真正魅力所在。  

  目前,《时代商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秒杀族”和业内人士认识到,正如“秒杀”宣传的那样,“让更多的人走进来,让进来的人买到更多,让买到更多的人再回头”,这是一个连环的刺激消费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人在买到更多东西的同时,存在一种“杀”掉别人的心理,这与网络游戏差不多,所在,广大消费者要尽量弱化秒杀的影响,不要让不理智的消费心理过于左右我们的行动。满足购物和竞争的快感即可,不一定非得“秒杀”到。
  
  但是,广大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倒是可以参照“秒杀”内在的理念,学习秒杀店铺如何想办法短时内提升自己的业绩。或许,这种限量抢购以及仍在派生之中的许多做法可能对实体中的经营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论如何,随着“秒杀”的脚步,一块钱是如何神奇地买到了水晶、进口原装鼠标、上千元的时尚触屏手机、上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及汽车、美宅等等等等,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如果“秒杀”有知,它最想说的可能与当前一部大片有关——“不要疯狂的迷恋我,其实我只是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