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网的任凌云先生有一篇专栏文章《和谐共赢的医疗体制研究》曾经提到过一个想法:“医疗收费实行病种治疗费用包干机制。所谓病种治疗费用包干机制就是把所有已经出现和治疗过病种设定一个治疗包干费用,即患者得了一种病在某个医院就医,治愈后,不管实际医药费是多少,只需向医院支付固定的包干医药治疗费。”这一想法的大体思路就是确定一个常见病的平均治疗费用,物价部门再把这个标准设定5个档次(第一档为标准包干费的100%,第二档为95%,以此类推)。物价部门要会同医疗主管部门据此制定一个病种治疗包干费目录。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确定自己能够治疗的病种和每个病种治愈包干费用标准,不同的病种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包干费标准。这种分档次的定价的目的是,保证小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减少大医院的拥堵现象。让小医疗机构自主选择病种治疗包干费,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小医疗机构优势和积极性。
任先生的观点意在统一“治疗费用”,达到降低看病费用的目的。我们知道在治疗费用当中包括这几个方面:诊费、药费、处置费、手术费、服务费、大型仪器检查费等等。目前的现状是,病人在大型仪器检查费和药费的支出占比最高,很多医生在治疗时,往往乐于开高利润药品、使用大型仪器检查设备来达到医院绩效考核的标准。如果想达到统一“治疗费用”,首先就要统一的是“治疗标准”即一般常见病的治疗参考标准,如严格的按照标准来指导部分疾病的检查、用药、护理等诊疗行为,从而起到规范治疗的作用,使医生治疗的随意性幅度变的小一些。
近日,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9日正式启动,计划用2年在50家较大规模医院试点建立112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规范。今后患者到这些医院治疗部分疾病,医院的检查、用药、护理等诊疗行为都有严格的标准,对于诊疗费用将会更清楚,更明白。今年12月底之前,卫生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至少遴选50家试点医院,承担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22个专业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妇科、产科、儿科、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
这样,病人从进入医院起,所有检查、治疗、用药等都有章可循,从而减少了诊疗的随意性,可为病人降低医疗费用。这一改革的推行,将为医保部门“按病种付费”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