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一片豹纹的样品,觉得不错,以为实物是一只名贵的豹子,于是欣然前往观看,眼前呈现的却是一条豹纹围巾。在强势的广告宣传下看了几年的大片,都没逃出这样的感受。
生活在一个娱乐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真不知是喜是悲。等个公交车,站牌上打着的是最新大片的剧照;坐个地铁,地铁电视上放的是电影的预告片;打开邮箱,是邮件公司为你精心准备的新闻第一条“某片拍摄中的某八卦消息”;打开了手机报,映入眼帘的是“某电影将于某月某日上映”的信息。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上班的还是上学的,只要是与外部世界还有联系的现代人,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样的信息轰炸中。
感人、刺激、血腥、震撼,每部大片的宣传都大抵给人这样的映像之一,你不看,就是重大人生体验的缺失。某导演力作、某大牌影星最新作品、史无前例的拍摄、耗资多少亿的取景,每部片子说起来都是空前绝后,你不看,就是落伍。直接以一个历史名人、历史地点为题,以一批帅哥靓女的造型做海报,每部片子说起来都是内涵丰富、美不胜收,你不看,就是没有文学素养和艺术情怀。于是,你心动了。不花这个钱,手就痒痒,就坐立不安。终于,你坐在了电影院里。从《无极》到《赤壁》,从《黄金甲》到《花木兰》…我们一次次地被宣传所打动。对即将推出的《孔子》,大概也不例外吧。
然而,看了才发现:宣传片中令人激动的五秒镜头在影片中也只有五秒;一个被大力宣传出演的明星,只出场了两分钟,一幅无可挑剔的海报背后,根本没有那么动人心扉的故事。反之,倒可能是雷人的台词、生硬的剧情、被歪曲的原作、刺激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所谓的倾力出演,把哭哭得更使劲,把笑笑得嘴咧得更大,做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可是,演某历史伟人的演员本身受到了多少历史熏陶,读了多少典籍文献?从接到剧本到拍摄完毕甚至可能就几个月,这么短的时间怎能内化出历史伟人本身的气质。拍摄前,剧本被推敲过几遍?被画上现代的妆容,被安排上矫情的男女关系,被赋予现代都市的情感,被加之搞笑的语言,一个个人物就赫然而出,再把原著中的中国元素夸张化、视觉化,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一部中国文化大片。
你迷茫了,原来这就是中国文化,就是美?你愤怒了,原来花了一天的工资前往观看的大片,就是几个月的速成品。你失望了,本以为一部《三国演义》值得读几十遍,一部《赤壁》也应值得看几遍吧,结果影片可能只是茶余饭后一搞笑的谈资。你服了,营销啊,伟大的营销啊,你成了票房大军中的一员,自觉地为几亿的票房贡献了力量。
从电影院回来的路上,你在难过之余,又看到了新的宣传片。这次换了导演,换了演员,更动人了。你心想,这次大概会不一样吧,于是又一轮循环开始…
因为有了你,有了无数个你,片子火了,演员更火了。一个露了脸几分钟的新人,顿时成了艺术新星;一个算得上主角的人,不久后就出现在了时尚杂志的封面,在电视代言中,在一份名人录中,在一部更响亮的片子里。
这年头,就怕没个性。只要有个性,哪怕差也是讨论的焦点,雷人也是舆论的关注点,是资本。年轻人讨论明星们和他们的角色,批判他们,研究他们,模仿他们。于是,明星们成了年轻人的偶像,成了奋斗的榜样,成了人生的楷模。
但想来想去,你还是觉得不对劲。片子拍成这样,谁该负责?演员说,我忠实于剧本,我努力地出演,我没错。导演说,我只是谈出了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你想想也都对。那么,到底谁错了呢?也许,是位置错了。我们不该把影视工作者抬得像神一般,不该把这样的片子放在生活中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电影只是电影,只是一个人对某事的某种解读,仅此而已。
但是,你能做得到吗?生活中似乎已经不能没有这样的刺激,哪怕你知道它本来就不怎么样。突然闲下来,不去看娱乐频道,看什么?节假日,不去看场大片,干什么?同事聊天,不聊电影,聊什么?心灵的宁静,缺失了;独立的思考,减少了;静下心来品鉴一部经典文学的耐性,没有了;一份真性情,成了稀缺品;独处的能力,也退化了。现代的娱乐生活已经把我们异化,把我们束缚,让我们依赖。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忙碌,就是寂寞,所以需要刺激来填补。
想来,一向以独立思考著称的人,也真是怪可笑的,竟然这么容易就被引导了。也许,这也是一种时尚吧。总之,这年头,商业之所趋就是时代之所趋,再加点文化创业产业的名头,就更厉害了。滚滚洪流,人们奋不顾身地追着浪潮,生怕被抛弃。这究竟是时代之幸,还是现代性的罪过和悲凉?
大片和你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