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是否会影响到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并进而影响到教师能否产生职业自豪感?教师自身怎样自觉维护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本报特邀请著名的基础教育专家肖川教授为教师读者解读这一话题。
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何职业都有一个社会声望的问题。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首先会影响到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并进而影响到教师能否产生职业自豪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强了,自豪感多了,自然幸福感也就会随之提高,工作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另外,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也会影响到教师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师职业的声望比较高,社会形象比较完美,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要求当然会更具有影响力。相反,就会人微言轻,即使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告诫、规劝是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和家长也可能不以为然,严重的还会嗤之以鼻。
而任何职业的社会声望都是由这一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两个因素决定的,教师职业也不例外。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就涉及待遇、拥有的权力(比如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待遇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薪酬、福利、发展机会和工作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不够理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待遇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差的。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各界的呼吁已有时日,但收效甚微,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职工工资总量在GDP中所占比例严重偏低以及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世界各国劳动者的报酬都占GDP的54%—65%,而我国现在劳动者的报酬只占GDP11%(目前美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56%)。据知情人士披露:目前我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郭松民:《平均工资增长不等于社会总福利增加 》,《中国青年报》)。
教师待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这一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教师职业受人尊重和受人羡慕的程度。人们大多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而一流的教育要靠一流政府来打造。而这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别是着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如果教师的待遇不高,社会和相关部门对教师的要求就难以做到理直气壮。一味地给予教师“精神鼓励”,而无物质待遇上相应的改善,就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影响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从中小学教师整个状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和培训方法欠佳都有关系。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就难以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也不利于教师待遇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来自觉提高专业素养,自觉维护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
在今年的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像尊敬大学教授一样尊敬中小学教师”,这固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倡议,但实际效果却取决于能否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为了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我们需要双管齐下。
另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很重要。新闻媒体在报道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的时候需要慎之又慎。我国目前有一千二百多万中小学教师,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害群之马都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对于他们的负面新闻过分炒作,就会败坏教师的时候形象,污损教师的社会声望,不利于营造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不利于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那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将直接或间接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