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的浮夸报道,而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荣耀,是“高精尖”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热词”,所以有人就将亩产两千斤的浮夸报道称为“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
“放卫星”,是全国“大跃进”运动中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悲情运动。“放卫星”这个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怪胎,不仅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相反却在愈演愈烈。就拿水稻产量来说,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图文报道,轰动一时。天下第一田创出亩产万斤粮的大卫星,但就在在当年秋收,就出现了亩产十万斤粮的纪录!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到了10月8日和10日两天,《天津日报》又分别报道天津市双林农场“试验田”,亩产稻谷126339斤的特大消息,一时轰动全国,可称得起亩产之最了,真可谓压倒群雄独领风骚了。
“放卫星”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全国浮夸风盛行。这种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的现象随处可见,从而出现“小麦卫星”、“水稻卫星”、“包谷卫星”、“烤烟卫星”等等,“放卫星”让中国人吃尽了苦头。“放卫星”很快因为其自身的臭名昭著,而被官方和民间双双弃用。
“放卫星”尽管成为过去,但“放卫星”的浮夸风并没有彻底摈弃。相反,一些人还很喜欢这种浮夸风呢!只不过他们运用这种浮夸风的时候注意吸取历史教训,做得更加隐蔽而已。拿一些统计数据或汇报来说,GDP增长多少多少,企业生产总值同比(环比)增长多少多少,农民收入增长多少多少,等等,真的是那样么?当然我们希望这些数据是真增长,而不是“被增长”,在增长的同时,更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了,困难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
“放卫星”已经离我们远去?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