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轮的水价上涨,政府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提高用水成本,促进节水,不过这种“以价制量”能有多大效果,令人质疑。水价上涨改革,首先必须建立在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力的水价行政机制上,如果这种机制仍然不健全,不完善,上调水价就丧失了基本道德;如果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的时候,急于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对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收支情况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相关企业需要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和财务报表,让成本支出大白于天下,接受公众的监督,民众也就不会太多质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但我们看到从今年1月1日广州自来水全面涨价开始,全国多个城市先后拉开了涨价序幕,关于水价上涨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一年因此增加几十或上百元的水费开支,肯定会加大其他生活开支的压力,这些家庭在节水上空间基本不大,如果非要节约,只能不吃不喝了。而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就算涨价一年多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水费开支,也很难对他们会有所触动。城市供排水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的公共职能绝对不能改变,政府的责任绝不能以某种看似完美的理由,彻底放弃政府的职责。
此外对于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价格听证会,都是“徒具虚名”而已,无非就是走过场,这种假民主之名而行专政之实,实际上已经成了改旗易帜的“涨价会”。既然价格听证会是为了体现公开与公正的政府决策,是为了与民协商,那么就不可能完全步调一致,99%的代表都同意涨价,这种事实是否值得推敲呢?在关乎国计民生或者群众贴身利益的事情上,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看法,而不要只是麻烦几个阔似代表的人来麻痹人们的视觉,这样才能体现政府的公开透明与客观公正,而且也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逢听必涨的时代何时才能终结?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