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一、产品内分工的基本含义
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制成品为主的跨国商品贸易就出现了,如中国出口茶叶、陶瓷等,英国出口羊毛制品,只不过这时候商品交易的数量少和频率低。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从制成品贸易逐渐向工业原料、半成品方向转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纷纷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在本国加工后再出口到经济落后国家。此时世界经济呈现出典型的产业间分工特征。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强力推动,同一产品的生产链条被不断地延长和分解,并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深化而在全球空间进行分配,不同生产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只在商品生产特定阶段或工序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产品内分工现象日益凸显。
所谓产品内分工,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思想就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与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它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还可以称之为国际生产分散化、国际生产分割、全球生产共享、国际外包、价值链片断等。一般认为,产品内分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种商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价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的产品除了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外,还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在这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跨国公司只要掌握独特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就可能完全享有对某产品的直接控制权,并通过FDI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进行生产获利。
二、产品内分工的基本决定因素
那么,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具体来讲,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要素禀赋差异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要素禀赋存在明显的国别和地区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处于“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上层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相对丰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稀缺的劳动力资源,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随着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要素的快速积累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样,基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选择促使发达国家加强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国际外包转移,同时在国内集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业务,进而导致了产品内分工的出现。
2.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时空上的可分离性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的必要条件,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在国际上的转移需要这一生产过程在技术上有可被分解性,产品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可被分解的最小单元的大小,进而影响了产品内分工的迂回程度。不同生产环节在时空上的可分离性越大,产品内分工的潜在可能性就越高。
3.市场和经济规模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的先决条件,根据“斯密—杨格”定理,分工和专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生产环节达到最适经济规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于特定中间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来说,只要市场规模足够大,产品内分工带来的收益高于成本时,它就可能成为企业的实际选择行为。同时,只要该生产环节达到了AC最低点的最适经济规模,该生产环节就有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市场行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参与社会分工。
4.持续下降的交易成本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交通通讯、互联网、银行卡技术等方面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持续地促进了产品内分工的发展。
5.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基本制度保证,该因素的存在,不仅使各国商品在世界上实现了自由流动,从制度上降低了产品内分工的交易成本,而且还使发达国家的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目前已经降到了3%4%,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内分工的跨境交易成本。
6.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兴起
该因素是产品内分工的助推剂,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和南美洲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出口加工。这为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中非核心环节的外包提供了广大的市场机遇。
三、我国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劳动力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本方式是加工贸易。“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是我国过去三十来年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基本特征。因此,总体来看,我国参与的世界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大部分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即我国产业整体上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两端的产品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要想在今后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能够拥有话语权,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防止我国产业结构被锁定在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控制的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四、基于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的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思路
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主导产业的不断优化更替,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进而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是要持续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的升级,从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看,大致有四种不同层次的升级模式,由低到高依次推进。①生产工艺流程升级。这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生产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或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投入产出率,使生产变得更有效率。②产品升级。这主要是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新款式的产品,以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③功能升级。这主要是从生产、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现代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跨越,优化集群自身在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处的位置。④价值链条升级。这是指从一条价值链条跨越到另一条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价值链。在这四种产业升级模式中,工艺流程升级可以通过员工的短期技术培训、更新设备、加强车间生产管理等简单方式来实现,其带来的附加值也比较少。因此,这种升级模式是最低层的。产品升级相对于工艺升级来说,对技术的要求稍微高些,相应地,带来的附加值也要高些。功能升级则相对来说又要高级些,它要求改变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从而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价值链条升级在这四种模式中是最高层次的,它要求的是整个价值链条的超越,这不仅对技术有相当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有系统的资源和技术整合能力。
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来进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呢?①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根据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政府要从战略上大力扶持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这主要是在财税政策支持、人才培训、技术和重大项目支持以及鼓励积极“走出去”等方面,要制定有效的长效机制。通过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来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去。其次,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所以能控制当今国际分工体系,关键因素之一是它们具有持续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国政府在基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在这过程中,制度创新要高于技术创新,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来对各区域、各部门、各机构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为我国各行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激励平台。再次,在这次金融危机之时,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此,从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要积极通过行业协会,联合企业界,着力在这些产业领域构建由我国为主导的产业价值链条,并逐渐向国际进行系统化扩散。②从企业层面来讲,主要是企业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不断变革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权变管理和柔性化生产,加大人才培养和研发设计投入,构建创新机制,积极走出国门,提高自己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