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中国经济学者悼念的一代宗师,新古典综合派的奠基人——保罗·萨缪尔森,离我们远去!
隔着玻璃窗,我清晰地看到书柜里《经济学》静静地躺在,心中不免惆怅,不免回忆十多年前学习经济学的美好时光。
《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第十二版,定价49.5元,上下册。翻出老萨的传世之作,也是我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启蒙教材——我幽幽地打开柜子,轻轻弹去书上一层薄薄的灰尘。
想起当年读研的幸福时光,现代的经济学家中,无疑最让我怀念的就是萨缪尔森,这位新古典综合派的开山大师;同样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弗里德曼开创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信息经济学、以及理性预期;还有意义深远、对现代金融影响深刻的B-S模型(布莱克与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等等。
华人里面虽然有很多不错的经济学家,但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做细节的工作,绝难有机会成为大家。据说张五常曾经有机会获得诺奖,鉴于重大和中文大学的特殊关系,管院的蒲永健老师曾深入研究过张老,但窃以为他的贡献离拿诺奖还有不小的距离——部分见解尚没有得到理论界的全面认可,如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划时代影响,姑且可以认为还算不上。
我倒觉得我们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后来北大的校长马寅初老先生,应该说具备了这种影响和实力,然而造化作弄人,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马老错过了最佳的、出划时代成果的年龄。另外,一则他后来最大的成就“人口论”不是欧美主流经济学的热点话题;二则马老的研究范围太过限于国内,在他去世的1982年或以前,由于更多计划经济的色彩,自然无法吸引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注意。包括我们商学院的校友、马老的得意门生钱荣堃老先生,除了至于南开和国内金融发展外,更应该让人记住的是钱老做为我国MBA学位模式的总设计师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尽管很崇敬,但离诺奖依然很远。
没有了现代华人经济学大家成为我们的偶像,于是我们也就逐渐熟悉了这些洋名的鬼佬们。下面是老萨的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凯恩斯主义集大成者。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据称前后16次改版),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9年,将以“告别大师年代”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请大家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钱学森,季羡林,保罗·萨缪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