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新鲜事



                            统筹城乡发展新鲜事
                               ----成渝考察散记
                                    党双忍

  从本周一开始,我带领渭河沿岸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以及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中心、市发改委、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的负责同志一行12人,到成都-重庆考察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参观完两市预先安排的12个现场考察点,并与两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周五顺利结束考察。

  在今年年初,就打算到成都-重庆考察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因各种原因一再延迟。在年中,曾听说河南几个市统筹城乡工作做得也很不错,一度有去河南考察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决定赴成渝考察。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一再催促下,在年终匆忙成行。短短的一周考察,所见所闻有许多新鲜之事,有些甚至觉得“生味”,还需反复“研磨”,逐步“消化”。 关于这次考察的详细情况,考察组会有“正式”的考察报告“出炉”。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些感觉很“新鲜”的见闻。

  事实上,早在2003年,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就认准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自作主张”先干了起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实践。成都的改革实践得到国家认可。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6年的实践,成都市树立起“全域成都”的发展新理念,通过“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三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发展提速、农民转移提速、土地流转提速、土地效率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高。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比2002年增加3104元,年均递增11.5%。全国城乡收人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城乡收入比从3.1:1扩大到3.36:1),而成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66:1缩小到2.61:1)。成都市科学发展研究院和成都市统筹委《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认为,2008年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65.9%,全面进入城乡基本统筹阶段。

  农民有了“四证”。在成都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家家都有了“四证”:《集体林权证》、《耕地承包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宅基证)》、《房屋所有权证》。成都市已经完成80%的农村确权登记颁证任务。这“四证”所宣示的是农民对林地、耕地、宅基地、房产的真实“物权”,“资源”变成“资本”。农民为自己的“四证”做主,农村市场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凭证管地、持证用地,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权交易有“中心”。在产权明晰后,产权流转以追逐产权利益的要求随之而来。成都-重庆两市兴起农村产权交易热,成都市承包地流转率43%,重庆市为29.5%。相应的产权交易机构如“雨后春笋”。市、县(区)、乡镇,依托原来的农经站,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或者土地流转站,促进农村产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国土房产局”统一负责城乡房产的登记和交易鉴证工作。农民房子不再是死的财产,而是复活了,值钱了。2008年,全市在确权颁证后实现农村产权流转共计34546宗,涉及金额15.35亿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7951宗,17.62万亩,18298.5万元;林权流转1499宗,31.39万亩,19753.1万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5003宗,8566.9亩,114423.5万元;农村房屋所有权流转93宗,2.14万平方米,1010.8万元。

  “社区”到了新农村。在我们考察的所有点,“社区”二字特别醒目,村民委员会一律被社区居民委员会所取代。据介绍,在成渝大部分地方,村委会转身为居委会,村民转身为居民。农村居民在社区享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村村有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办事不再“胡乱跑”了,一般不出村就可以办好了。虽然近郊、远郊情况不同,但操作原理大致相同。

  政府帮社区建“财政”。成都市以2008年为基数,政府每年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改变了农村公共服务长期游离于公共财政体制之外的局面。市财政连续10年每年为每个村拿出20万元,帮助社区建立“财政”。这部分“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为有了“财政”,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面貌为之一新。

  保“农田”政府埋单。农田,对国家很重要,是战略资源,应当予以保护。如此,农田带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成都市改变长期以来由农民为农田保护埋单的做法,市财政每年预算26亿元,专项支持农田保护。按照基本农田、非基本农田,农民每年每亩可分别获得400元和300元“保护费”,这部分“保护费”直接划入个人社保帐户。由此可见财政支持力度大小,党委、政府决心大小。

  “农业”公司化成了新时尚。在考察中,除了“社区”显眼外,所见所闻最多的就是“公司”。成都市农业工作重心从过去催耕催种转向经营机制创新。农村明晰产权后,不少“社区”都组织起自己的“公司”。社区居民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公司,自己要么在公司上班,要么外出打工经商。有的居民把自家的房产交给别人经营,自己在外租房居住。“四证”流动起来了,为“社区居民”带来实在的利益。

  “投资公司”打造发展新平台。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低效产业、弱势产业,最不划算产业,历来少有工商资本进入,财政资金向来“无偿支援”。融资一直是“三农”难题。但这考察中我们看到,成都自上而下设立“农业投资公司”,政府农业投资打捆,放在“农业投资公司”,由“农业投资公司”运作,支持社区居民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折股“合股”,组建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公司。考察中最热议的“1亩地值多少稻子”,其实是耕地流转的“价格”,这是农民的一个“创新”。同时,相应组建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每笔土地流转后业主要缴纳一定担保金给担保公司,一旦出现业主不能兑现农民土地流转金情况,由担保公司进行赔付。

  农村兴起土地整理热。由于产权明晰,交易活跃,土地升值,人们更加珍惜土地,节约土地,挖掘土地潜力。通过各种途径整理土地、增加土地供给成为自觉行动。成都统筹城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土地等要素合理配置,以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开展土地整理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集中居住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利用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回答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谓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多赢之举。

  上下都有“统筹委”。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同发展繁荣”发展战略,当年设立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升格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推进办),2007年再次升格为“统筹委”。“统筹委”设在党委,是党委政府双管机构。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统筹城乡工作领导力度。统筹城乡的实施主体是区、镇(街)政府,市有关部门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依托,进行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形成上下配合、横向联动的组织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