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一) 房地产市场热上加热
国家终于又对“日涨夜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了。
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日涨夜大”,复旦大学附近的新房从原来的2万/平米涨到了3.1万/平米,学区房(附近有好的中小学的)又比普通房贵很多。但无论怎么涨,人们都在勇敢地抢着买。北京更是疯狂,从年头到年尾,一直在涨;一些所谓的“价值低洼区”更是遭到哄抢而一涨再涨。上周,北京一位电视台记者来电告诉我:“谢老师,涨疯了,人们都疯了,听说北京一天2万套过户。”而武汉、南京等地也出现了排队买房的热潮。总之,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都在涨。(热别是大城市)
房地产这么涨是有诸多原因的,过去已说过多次。
大学生一年进城来600万。无论觉悟多高的共产党员大学生都不舍得离开自己读书的这所城市。(连贵州大学、贵州师大的同学都不想离开贵阳。)第一,这里有老师、同学、有很好的四年人脉关系;第二,这里有机会到国内外大公司、企业就业:如高盛、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汇金公司、甚至上交所、深交所、证监会等等。同时,工资也比中小城市高很多。第三,这里有几百所医院,上千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后小孩教育、医护无后顾之忧。第四,这里有婴幼儿住院保险(上海婴幼儿住院报销90%),老人过70岁还有劳保退休工资以外的补贴。这就是所谓的“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人们心里踏实;第五,这里的社会治安好。犯罪发生率、各级公检法廉洁文明程度又比不少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好得多。只有重庆才会发生人心大快的“扫黑、打黑”事件,其他地方会吗?其实中小城市、乡镇、农村中的少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为非作歹、无法无天,比大城市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极少数的公检法人员一边执法,一边犯法,真的是“吃了原告吃被告”,何等令人愤慨。这些日子来,一直想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写信建议让薄熙来当个副总理兼管公检法和商务部,对各地的“黑势力”好好打一打,消消人们的心头之恨。(香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也出现了贪污腐败黑势力,后来一场“廉政风暴”席卷四年,狠狠地打扫了一场卫生,保证了香港政治经济半个世纪的稳定与繁荣。)同时对各国的商业往来采取既灵活又强硬的政策。(不过,打黑要适度、合理,最好不要动律师。律师一打,一旦打错,影响就很不好。)
总之,大学生和农民工喜欢进大城市是人之常情,时代潮流,这也就使得大城市房子总是供不应求。
此外,地方政府总是不喜欢房地产、土地下跌,因为这影响到了财政收入。
(二) 中央调控又左右为难,要另辟蹊径
但是房地产这么涨,绝不是正常现象。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大中城市房地产一起涨的,有一天过户2万户的,有不断买卖房子的?
房价涨得太快太高,老百姓心里害怕,以后小孩结婚的房怎么买得起啊!此外,很多人家里存个几十万、上百万,省吃俭用的,让房产一涨全没了,人们心里很寒心,以后真的“蜗居”当“房奴”吗?
所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用了“扼制”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严厉词句。(过去只是“稳定”房价。)现在组合拳正在出来:第一,将房产交易营业税从2年又恢复到5年(国外只有法国较长是3年)。这对投资(投机性)购房者是一大打击,因为炒房者是不愿将资金闲置五年的;第二,开发商拿地首付不低于50%(过去大部分在20%—30%之间)。这对开发商囤地、炒地是一盆冷水。这一打压房产开发商的举措又会加大开发商进入行业和建房成本,使新房供应减少。因此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看得出,这次调控和前两次比,还是手下留情的,当初的一些严打措施没有全拿出来,比如多次加息等等。
这说明,中央处于两难之中,既怕打得太狠,房地产全面冷却将整个中国经济拖下去,这对复苏中的经济全局来讲是性命攸关的(它联系着42个产业);但打得太轻,又不起作用。
其实,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精工细琢。比如,应该支持繁荣中小城市,让中小城市产业与农村经济繁荣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对农民与贫困地区和中小城市的百姓子女考大学降分100分(笑);搞好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法制文明建设等等。就像当年号召美国人去西部开发一样给予各种政策优惠。
总之,我们可以想很多办法出来。等忙过了这一阵,我会写很多文章、报告给中央的。
(三) 本周股市:新股大军压垮股市
“年前一跌”终于再度重演,在11月24日创出3361的阶段新高,又大跌到3090点后,这次一口气反弹到3334点,现在又二次下跌,周五最低达3108点,与前次低点仅一步之遥,成交量略有萎缩。
这次下跌原因如下:
第一,史无前例、密密麻麻的新股(上周9个,本周8个,下周12个),估计到1月20日前有40多个新股,其中大盘股有三、四家,对股市造成空前压力。人们咬咬牙,割出来,去打新股了。而证监会也很为难,这40多家公司如1月下旬不发行,财务报表要重做,浪费50—100万,只好狠狠心密集发行了。
第二,国家股、法人股越跌越卖,一定在大量出走。
第三,银行正催各单位年前还债,回笼资金。
总之,冬至到,北风吹,一个股市的冬天又姗姗而来了。从图形上看确实不太好,更多的人寄希望于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