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在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座谈会做了题为“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的发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改革后退和信心丧失;自主的机制即产权机制大幅度后退;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应该尽快建立;新兴产业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改革后退和信心丧失。“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最大的背景就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在全球带来经济危机,而带给中国的却是改革危机和信心危机,金融危机把改革的动力和人们追求发展的信心大打折扣。国家为抵御金融危机提出了四万亿振兴计划,但是由于政府过多的插手经济,对民营企业产生了极大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十一五”时期,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方面甚至渐行渐远。几个现象可以佐证,年轻人受制于房子等的压力没有创业动力,民营企业没有创新、投资的动力,大学教师创业也越来越少。人们热中于投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成为新的热点。大学生毕业后以当公务员为第一选择,以国有企业为第二选择,到民营企业或自我创业已经成为无奈之举。这种心态是比金融危机更加严重的信心危机。
第二,自主的机制即产权机制大幅度后退。自主创新是什么?自主创新核心是人的大脑中的创造性,所以要在制度上加强自主创新,就必须围绕个人的产权来实现制度创新。产权制度不健全,中国的自主创新发展就会遭遇很大阻力。例如中关村,除联想之外的第一代创业者多数并未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收益,也始终没有企业的股权,退休后只能获得微薄的退休金,他们没有资金作为天使投资,也就很难把他们的智慧、经验转化成新的企业的启动力,这和硅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硅谷的创业者都是将创业成功所获取的产权收益用来作为天使投资,因而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循环。在中国,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天使投资极度缺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央批复让中关村进行产权激励的探索,也说明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只有中国形成与美国硅谷类似的产权制度,中国的创新经济才能实现循环运作并真正发展起来。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应该尽快建立。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高新区、技术市场、人才流动都是科技改革的成果。但是,国家的科技资源分配还处于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方式。现在,国家的科技资源采用政府部门与专家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科技资源大部分都向大学、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倾斜。我认为这种科技资源分配制度,一方面抑制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也使资源没有和需求对接起来。典型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在美国,斯坦福、哈佛等大学的教师有了好的项目马上就会创业;而在中国,清华、北大等大学的教师很多都在从事国家项目的研发,而忽视了具有较大风险的创业。产生的后果是“技术不能跟着人走”,很多成果再次被束之高阁,对国家资源产生了极大浪费。同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很难申请到能对企业创新带来效果的项目。因此,科技资源的分配制度需要做出改革,需要跟社会的实际需求对接,应该与高新区、产业集群、产业联盟、民营企业、专业园等实际需求对接起来。
第四,新兴产业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有些还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这主要是在高新区和专业园内实现的。现在社会上对新兴产业有一些争论,我认为高技术产业是由新兴产业带动起来的。新兴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是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涉及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方面的新兴产业,其他产业应该交由市场或区域来发展。硅谷有多个新兴产业,计算机、芯片、互联网等都是自主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新兴产业一定是在竞争中、产业集群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区域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区域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新兴产业也要依照规律,国家投资不应该成为主要手段,而是要让区域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因此,我认为高新区应该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摇篮,目前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很多高新区都采用了“一区多园”的形式,他们一般都是一定产业集群的专业园,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使命。新兴产业同创业一样,是需要试错的,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需要充分借助地方的力量。
2009-11-30 | 联想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关村自主创新
2009-11-25 | 让“火炬计划”成为新时期的主流计划
2009-11-23 | 领先世界 中国高新区还要做几件事
2009-11-21 | 让火炬照遍全国
2009-11-16 | 自主创新不是自力更生
2009-11-12 | 警惕“国进民退”演变成一场改革危机
2009-11-11 | 从硅谷回来的投资银行家陈宏
2009-11-07 | 从科学哲学看中国向何处去
2009-10-30 | 加强中关村创新网络建设
2009-10-28 | 拢硅谷人脉 聚中关村仙气
2009-10-26 | “国考”火爆是对现代社会制度的讽刺
2009-10-14 | 科幻——高科技产业的必由之路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9-09-28 | 粤港澳经济圈将成为“亚太枢纽”
2009-08-18 | 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2009-07-31 | 创业板就是高风险,要谨慎入市
2009-05-02 | 临港产业——港口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2009-04-08 | 重视技术创新 推动花卉产业壮大发展
2009-01-16 | 梅山岛的定位与崛起
2007-07-16 | 谈谈我国工业地产的商业模式
2009-10-03 | 自主创新之路
2009-07-22 | 我看“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
2009-06-01 | 十二五期间中国应向规制型政府转型
2009-05-26 | 我对自主创新的理解
2009-04-29 | 改革开放是要把政府打造成有限政府
2008-08-29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