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大学的改革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制的变化。在“墨尔本模式”下,大学将实行“3+2+3”的培养模式,即本科3年、职业或专业硕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3年。原来墨尔本大学的硕士学位学制是一年或一年半,因此改革以后学习时间相应地延长了。
其次是课程体系的变化。“墨尔本模式”将复杂的本科专业设置简化成6个“新生代本科学位”(New Generation Undergraduate Degrees),包括人文、理学、经济、生物医学、环境和音乐,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法律、教育、建筑、护理等专业教育将逐渐提升到研究生阶段进行。作为一所综合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强调更加精深、更加专业的教育,仅硕士阶段就有340多种专业。从今年开始,墨尔本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都将不再招收本科学生,只招收研究生。(信息来源于中国教育报采访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格林·戴维斯时)
12月10日墨尔本大学副校长Sue Elliott来访澳际时,说还有工程院也不再招收本科了,提升到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对招收的本科学生没有专业限制,可以跨专业申请。
改革以前,墨尔本大学共有96个本科专业,现在作为过渡期,仍提供农业、计算机、教育等14个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计划到2011年此项改革完全到位。
19世纪50年代墨尔本大学都效仿了英国的牛津与剑桥的模式。他们的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讨论,2006年建立起实施的原则和标准,明确第一责任部门,成立了课程委员会,与当时各个学院探讨改革的方向。2007年量化工作,在质量框架和跨学科研究上取得进展。于是墨尔本大学就有了以上的改革,这个改革举动相当的大。据说墨尔本大学文科系被大学大动手术,130名教授被炒,四百多门课程被砍。从表层上来看,墨大是在节约开支,应对澳大利亚政府对高等教育支持减少的压力,但这样看过于片面。
这整个的改革中,我们看到了他们这样一个教育理念贯彻:“教以致用”,教育研究与社会所需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所需像一个标杆指挥着教育,让教育的重心和课程不断的变化,避免陈旧,辅佐推进着社会的发展。所以砍掉社会需求不大的课程,我们就不能单纯的看成是砍掉不赚钱的专业,墨尔本大学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调研,决定是慎重的。
有人说墨大把复杂的本科专业设置简化成6个“新生代本科学位”,是变相扩招,重蹈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覆辙,把一个好端端的优秀学院流入二流学校。这个真不好说,我们知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同一标准的,有不同层次的需求。高中低端的人才都需要,教育必需应对这样的社会需求,所以教育产品应该像美式教育一样,人才图显倒金字塔状。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取消本科的三个专业法学院、医学院和工程院,跨专业申请,缩减了支出的同时,既完成了大类教学和精类教学两个体系的同时又形成了这三个专业的跨专业的交融,建立跨学科研究,墨尔本大学校长格林·戴维斯举例说:“气候变化和水、人类关系、食物和药品,以及那些改变社会、世界生态历史,还有澳洲当地文化的课题。这些课程都是由学校各专业领域里的专家级教授来授课,这些课程覆盖和连接不同的专业,会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和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来上这些广度的课程,运用从各自专业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探讨这些大问题,这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获得与他们核心课程完全不同的知识。”我仔细研究过我国“人才荒”的特点,社会正是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熟悉本专业的边缘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才。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正是专与广矛盾造成的社会问题。从这儿看,格林·戴维斯先生是敏锐的,感觉到了并希望得到解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应该重视的!
改革后自费生比例将从原来的1/4升为1/2,中国留学生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和Sue Elliott女士聊得很开心,她说她对墨尔本大学的改革充满了信心。我们也相信,代表着澳大利亚学术科研阵地的八所大学的改革相继展开,目的打造澳大利亚学术科研的“航空母舰”,这个目的是确定的,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