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就经典黄鹤楼》系列报道之四—源于制定标准的力量


 

(作者 占林涛)黄鹤楼之前,烟草行业,甚至其它行业,鲜有淡雅香之说。

黄鹤楼之后,淡雅香蔚然成风。

2004年,“黄鹤楼”销量不足4万箱,2008年,逼近40万箱,2009年,有望接近50万箱。

来自市场的声音,最朴实又最真实地传递着黄鹤楼淡雅香的魅力。

品牌销量与销售结构的同步良性增长,高档卷烟市场中少有的优异表现,“黄鹤楼”成为中式卷烟高端品牌的关键词。

 200866日,“黄鹤楼”淡雅香品类项目正式通过行业鉴定,得到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高度认可。

鉴定书这样写道:“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黄鹤楼淡雅香产品风格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具有奠基性意义。”

与浓香、清香齐名,淡雅香成为中式卷烟的一个全新品类。

一流的品牌创造品类

黄鹤楼从此成为“淡雅香”型中式卷烟品类标准的探索者。

中国卷烟行业,乃至整个民族品牌的创新实践,从此产生了新的营销模式和产品标杆。

是什么力量使淡雅香品类拥有如此的神奇,直抵我们的视野和意识?

考察黄鹤楼科技园,一位知名专家由衷赞叹:“我之所以对黄鹤楼做出了选择,不仅出于我内在的需求和情趣、更在于我知道一支淡雅香的背后,是数十项技术工艺标准的集成。”

“数十项技术工艺标准” 集成的力量,成为最精彩和贴切的回答。

淡雅香之所以能够成功构建并创新一个独特的品类,与其背后一项项开创性的工艺技术标准,以及诸多标准构成的一个完备的促进体系是分不开的。

从原料到香料,从薄片到嘴棒,从烟支形状到盒形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处处都有标准的力量。

七大“创新性”技术,肥料遴选、肥料优化、土壤改良、绿肥养田、多元防治、山泉灌溉、增香烘烤,为淡雅香提供原生态的烟叶。

“独创”的“五重提取、四级分离”超纯技术、天然本草香料特色提取工艺、生物介导提取工艺、细胞破壁提取工艺,使淡雅香在天然本草研究应用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天然增香特色薄片通过萃取、抄造、涂布及配方技术研究,再造烟叶,改善薄片应用功能,为低害舒喉的品类特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能显著降低一氧化碳和其它不良成分的彩芯纵向多圆嘴棒、由红黑两色组成,横截面为太极图案的太极嘴棒均为企业专利技术。

超短烟支开中国超短支卷烟先河、方形烟支颠覆世界传统烟支造型;首创横式双推双开盒型、生物钟分时盒形……

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

 如何定义“标准”?

“创新性”、“第一个”、“首创”、“独创”就是“标准”。

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

不管现代管理理论如何演化,概念如何翻新,其根本内核依然是做好标准。

这方面,恰恰是多数国内企业的“软肋”。

只有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对行业趋势做出准确预见,并“笃行之”,才有可能成为标准制定者。

技术人员每年深入市场60天,市场调查全方位覆盖。

756个消费者意见征集站,遍布全国。

528名经验丰富的零售户,组成专业评审团。

28台配方车开进市场,结合反馈意见,现场改进……

黄鹤楼科技园成功突破了“软肋”的制约。

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制定标准。

黄鹤楼淡雅香腾飞的鲜亮轨迹,足以证明在自主创新的路上,黄鹤楼科技园初步实现了由“执行标准”向“制订标准”的华丽转身。

在现代商业竞争当中,仅靠掌握生产、掌握市场、甚至掌握品牌,已经无法确保赢得消费者。

占领业内市场制高点、依靠源于制定标准的力量,成为同行勇于探索的先者,才是最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实力。

源于制定标准的力量,黄鹤楼已经实现了“从省内向省外”的跨越。如今,这股力量正在持续推动黄鹤楼品牌踏上“从国内向国际”跨越的征途。(作者 占林涛 下篇预告:努力把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