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二)
——经济基础及民主政治制度的进步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另一个规定条件
栗彦卿
摘要:依据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居于人类社会的最上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终支配,同时,也受经济基础的支配,和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的直接支配。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发展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制度及体制,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尤其是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反作用,发挥其对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决定促进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三个结构匹配发展,科学良性发展。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民主政治制度;哲学社会科学
我写过一篇文章,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科技生产力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支撑》,是说,在哲学社会科学形而上上层建筑的繁荣发展过程中,科技生产力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基础支撑。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就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从宏观上,从人类历史长河的整体高度上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总体演绎。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都非常重视科技生产力的发展,都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此作为劳动人民最主要的迈向自由幸福社会的途径。这是历史证明过并将继续证明的东西。那么,纵观国内,放眼世界,有人要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当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为何没能整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为什么东方苏联(斯大林时代)中国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却整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西方的生产力比东方发达呀。也许一些有心人还要问,为什么斯大林晚年以后的苏联没有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呢?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呢?本文就是要致力于探究这些问题,明析经济基础和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进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进步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一种生产力,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因为民主是一种比私有和专制集权更加发展更加高级的人类社会文明。邓小平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我们常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尤其是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所以,经济基础的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最广泛的人力平台,提供了最先进阶级的平台,提供了经济保障和政治保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说西方的近现代,尤其是当代的生产力远比马克思列宁时代发达,但哲学社会科学却没有大的前进,甚至在整体上,不是在某一方面,还跟不上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就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不断改革进取。
一 经济基础的进步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经济基础,与“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相对,更与“哲学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相对,即一定社会中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属于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的最基本领域。由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二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步伐,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这是一种演绎与发展,一种分工与合作关系上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原始社会下的公有,是生产力十分落后状况下氏族与部落生存的必须选择,合作是一种本能。阶级社会下的私有,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相对不太发达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必经途径。马克思说,在生产力还处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私有和分工是一种进步。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为主导,以合作为主,分工竞争为辅,是依据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战胜其挑战,后来者居上的正确现实需要,民心所向。所以,不论私有制或者公有制,或者两种所有制混合,以其中之一为主体,判断其历史作用的积极与否,就在于能否适应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是否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与本能;分工和竞争,“术业有专攻”,同样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一种原动力。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真意也正在于此。所以,从近现代直至当代,东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向以私有经济为主、公有经济为辅的方向发展,东方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时期内向以公有经济为主,私有经济为辅的方向发展。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的较高的发展阶段,不得不进行自身范围内的一点调节,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包围,以及必须同发达资本主义交流,并借鉴利用,不得不进行生产力规定范围内的调节。近代以来东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大跃进,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不平衡发展的特殊产物,是西方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的封锁与围攻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定,但是又有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所带来的生产力相对发展的基础,而主要有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拥护。所以,毛泽东说:“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就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先建立起公有制的主体,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改革开放,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发展和协调分工竞争与合作在不同领域内的主次关系,调动一切劳动者的直接生产积极性,对社会实践做总结抽象指导的积极性,发展壮大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历史作用,对哲学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由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努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积极促进社会的分工,竞争,使得人们“术业有专攻”,发展科技生产力、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文化,一方面积极扩大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范畴(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发挥人们团结进取的固有优势,积极促进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下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促进阶级的分化和发展,扩大劳动者的阶级力量,弱化不劳而获者的阶级力量,促进分工者之间的优势联合,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文化,为劳动人民的解放建立生产方式上的物质技术保障、阶级力量,民主政治上的保障,和哲学思想文化上的方向导航。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基础性的物质技术规定,又有一定的宽容度,积极适当地照顾最大多数劳动者利益的生产关系的改革,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文化的进步;不顾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对生产关系的盲目大跃进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所以,在现当代的世界,两种所有制有机结合,并在发展中竞争短长。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物质性,规定了人的自私性,人们之间的竞争性,同时规定了人的社会性,人们之间的合作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社会群体间的交流、团结合作,单个个体的能力是渺小的,其生存是不能想象的,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又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群体性。所以,人有提高自身及其群体物质利益的追求,提高自身及其群体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管理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虽然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09页)这是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般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其他的或先进或落后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特殊情况下存在着基本适应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处于主体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现代以来,即资本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在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诞生,人民大众在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最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社会主义的政治胜利,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社会主义的现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同样和更大程度上解放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就是由于能够保证最大多数劳动者的切身物质政治文化利益。所以,马克思又说:“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形态的最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国家来说,生产资料是否归劳动者所有,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形态的第二根本因素。这关系着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能否被劳动大众所共享的问题,关系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关系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私有制对比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公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哲学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于这种私有制有利于社会分工,有利于国家地区范围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有利于“术业有专攻”。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私有是一种进步。封建社会的地主私有制对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主私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文化,在于这种私有制不但有利于社会分工,更有利于相对多数的生产劳动者的个人对土地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也就是说,这种私有制相对扩大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范畴,相对地保证促进了社会成果分配上的公平和公正,较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途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私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原因类似于封建社会替代奴隶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拓统一了世界市场,世界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全球市场的统一和人力科技资源的频繁有效流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更加有利于“术业有专攻”,生产资料物力资源的市场自主调节为主的有效配置,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这种私有制更加有利于社会分工。同时它也更有利于相对多数的特别是脑力生产劳动者的个人对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也就是说,这种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范畴,进一步保证促进了社会成果分配上的公平和公正,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末期,由于阶级压迫剥削贪污腐败的过度发展,逐渐走向上升时期的反面,走向衰败和没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金融帝国”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现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主导的经济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比于资本主义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原因也类似于资本主义替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借鉴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努力打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统一市场,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交流与合作,在适应生产力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干预调控为前提,以市场自主调节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为必要的基础性手段,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与发展,从近期从眼前来说,是从全民族最大多数的劳动者利益上从国家整体利益上看问题,思考和规划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从长远从战略的高度来说是从全世界最大多数的全体劳动者全人类的利益上看问题,思考和规划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发展,更大范围地扩大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的分配范畴,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凝聚了最广泛的创造者的力量。既要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还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主导,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为主导下,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正确监控和引导市场竞争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比于资本主义,既保证了促进社会分工,顺应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又进一步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和公正,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毕竟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是人民大众的合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初级公有制有些特殊,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从奴隶社会的人力私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公有制,螺旋式上升的每一个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资料的分配范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从而贡献于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的发展,贡献于哲学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发展。
二 民主政治制度的进步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即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就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就是指适应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这种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就会通过阶级力量、法律,包括采用强制性暴力机器来影响管制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巩固强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凭借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注:也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力量,和拥有国家暴力统治工具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补充:和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补充:和阶级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所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能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有时,尤其在短时期内,在小范围内,在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特定历史时期内,法律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可以非常巨大,甚至等同于决定作用;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直接规定着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能动反作用于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发展很重要,民主政治制度的进步也很重要,就在于竞争与合作都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民主,意味着群策群力和实事求是。这不仅可以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归纳得出,而尤其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举一些中外历史上的例子。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进,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与时俱进改革的产物。青铜工具转变为铁制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工具的硬度和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与此同时,生产关系由古代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即农奴主要依附于封建领主,自己可以拥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很少的劳动成果,向封建地主所有制,即农民少部分依附于封建地主,自己拥有一定比例的土地转变;政治体制上由于五霸七雄等的争执使得民主政治改革、富民强国成为时代的一个主流,封建贵族世袭制向军功制改革,分封制向郡县制改革,法律成文化,士阶层产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与创作积极性,开创了著名的诸子百家时代。秦汉以降,专制大一统体制形成并固定,从严格执行重农抑商国策的角度,大力打击富商大贾,减少社会流通,保持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而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令禁锢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从全世界的大范围看,仍然是人类社会整体的生产力不够发达,以有力突破东方古代天然的天山沙漠戈壁、喜马拉雅山脉世界屋脊、太平洋第一大洋、热带雨林和辽阔西伯利亚冰原四塞地理屏障的缘故。近现代以一、二次科技革命作支撑的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比较轻易地跨越了这个障碍,积极地促进中国小农经济的衰亡,促进封建地主所有制的消亡,促进封建专制的退出历史舞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较大地培养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并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跟进发展;但是,若从国内小范围看,则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能动反作用阻碍了滞缓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钳制了哲学思想文化的进步,固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念,直至近代的落伍和挨打。拿新文化运动和诸子百家时代相比较。在资本主义列强的联合压迫下,在大封建地主大官僚充当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代理人的压迫下,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于夹缝中艰难偷生,社会生产力自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夺,导致短期兴旺以来,缓慢发展,民族觉悟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奋力引进西方文化,以期国人的觉醒,改变国人的奴性,而结果不尽人愿。为何比不上诸子百家时代的效果呢?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直到民主政治建设,新文化时期中国的改革与进步都是微乎其微的,辛亥革命的民主政治革命有名无实,依赖洋主子的封建军阀的统治依然如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一直在维持。没有生产力的大踏步发展,没有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的主干支撑,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举步维艰。就是以十月革命为契机的五四运动开始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成功引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以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实践相结合而本国化本土化为前提的,以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改革广大根据地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三三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为一系列保障的。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大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何以至此?列宁继承并第一次实践了马克思晚年要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相联盟,共同推翻强大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暴力革命,从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阶级矛盾最激化的地方战胜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个过程要改革农村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改革城市资本家私有制,发展工业生产力,发展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建国后,列宁及时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在艰难的环境下暂时地向个别帝国主义者低头,换取和平喘息发展经济生产力的机会,改革战争年代及建国初经济恢复特殊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认真与官僚主义、右倾犯罪作斗争。这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建设决定性改革发展条件,是保障列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的不可易基础。斯大林掌权后,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即关于社会主义的积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大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在建国初期至二战以前,都非常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等口号号召从经济建设上确保巩固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改革生产关系,积极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斗争,为二战胜利做了必不可少的全面准备,保证和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事业。其晚年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大跃进,没有依据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没有“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主要还在于政治体制上的高度集权不是弱化,而是大大加强了。这样的高度集权体制,片面过度强调军事工业,搞军备竞赛,致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衡,日用品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提高不大,主要党政高级领导干部腐化堕落日益严重,致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愈演愈烈。所以,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发展,晚年的停滞错误也是巨大的。当然,斯大林之后的对高度集权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成就并不大,最终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右倾巨变,资本主义复辟。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由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进,尤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设,对比于中世纪的封建分封领主制,主要是神学专制黑暗,成就是巨大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母胎,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长的祖国。甚至后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借助于西欧的科技、移民、和无沉重封建专制历史包袱无宗教统治重压的自由的政治氛围,借助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建立了最早的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大力产生和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但是,之后的英法美等国,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在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和依靠“剪息票”谋生的特权社会之后,生产上高度集中,资本上也高度集中,民主政治上,国内相对和缓,也相对保守,努力发展金融帝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们由于资本家的收买大都工联主义化了,工人阶级的队伍由于福利社会的建立阶级声音日趋沉寂;但是,针对国外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却更加强硬,殖民主义依然时兴,美国的大小霸权侵略常年不断。德国、日本国内民主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最终成了法西斯帝国,成为发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所以,现当代以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没有在整体上继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不能够与时俱进,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日趋没落和保守——不论国内或是国外。在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状况下,发达国家照旧歌舞升平,如英国的绅士社会,美国的消费社会,日本的“一亿皆中流”社会。在金钱政治的钳制和金钱“胡萝卜”的双面作用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比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归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路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归根结底在于政治体制与时俱进的逐步改革,在于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机构精简的贯彻,使得思想解放有了法律政治上的支持。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特色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逐步融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进程中,一些党政实权干部经不住权钱色的诱惑,腐败不断,社会差距拉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冲击着国内先富起来的群体,冲击着青少年的教育,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对此,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以此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从何着手呢?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继续权力下放,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从带有根本性的制度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角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决定,其重要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之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促进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政治民主改革建设进程。这说明了我们党在党建与兴国历史使命上的成熟。
所以,依据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间接的基础,且是最基层的基础,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进步是间接和直接的决定性的基础。它们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起推动作用,都忽视不得,必须全方位协调地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够积极健康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繁荣。
栗彦卿,郑州市社科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西近现代史、中西哲学史研究,本文将发表于《社科纵横》2010年第一、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