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事件,冲击波远未止歇


  阿联酋宣布将“有选择地”援助陷入债务危机中的迪拜,使得消息冲击之后正在缓和的各国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更加舒了一口气。这个突发性的、额外的“炸弹”爆炸后,一是威力远没有一年前雷曼兄弟破产的“当量”那么大;二是各国的危机管控起了效果;三是经历危机屡屡冲击之后,市场的承受力增强了。因此多数的资本市场基本从这个“独立的”,“突发的”事件中缓过神来了。

  但迪拜事件的冲击波不可能就这样轻松“了断”,其所引发的反思甚多,而且反思之后,也必然会引发一些国家对其现实政策进行调整。这是我们必需关注的。

     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迪拜事件的直接导因是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举债几乎是世界各国财政支付、企业发展、个人消费等等各个市场主体的通例,由此引发的一个最直接的一个疑问是:还有多少类似的迪拜事件没有暴露?

      深层次地来看,迪拜债务风波的表象原因是金融危机冲击,深层次原因在于自身政策所导致。因石油资源濒临枯竭,迪拜经济面临转型,其选择发高端地产开发有路径。由于世界范围内流动性充足与资产价格波动周期处在上升阶段,迪拜可以低成本、轻松地融集到巨额资本,资产价格的上涨也为其所投资的行业项目带来了滚动循环发展的机遇。5年来以来,迪拜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基础建设项目,吸引了石油国资金和全世界热钱的追捧,催热了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但因为过度举债、没有本国与本地区牢固的实体产业基础支撑以及强大的内部市场消费力支撑等等,当外部危机冲击来临自身无法承受时,这种“自循环”体系最终因难以为继而不得不中断。这便是我们看到的迪拜债务风波。

     迪拜事件带给人们的反思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高负债本身。一个事实是,发达国家的债务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与迪拜相比要超出数倍、十数倍、数十倍。比如美国,公开信息显示,2009财产,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为1.42万亿美元,2010年和2011年预计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1万亿美元,仅2009年和2010年两年,美国就需举债超过4万亿美元。到2011年,美国国债总量将达到12万亿,加上美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社会保险、医药补助等,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责任可达50万亿美元以上。如此宠大的负债规模需要美国自身以及世界各国经济为其分担,因此世界经济、首先是美国经济与本国信用能否健康良性运转,成为世界金融、经济稳定的关键。但是人们不可能不担心,在美国国内,会再有那一个“薄弱环节”不能承受之重,而冒出新的事件吗?

      二是迪拜事件给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发展路径提供许多若干反思,尤其是在经济复苏之中出现的新现象。比如资本与资产的价格膨胀问题。事实上,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直接的促因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但破裂后的资产价格的下降仅仅经历一年的时间,因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造成了利率更低、资金更丰沛的金融环境。尤其是新兴市场,由于危机是外导型的,冲击程度相对较小而复苏较快,使得以逐利与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国际资本热钱重新涌入,股市、房市价格不断飙升。虽然这些国家地区实体经济属于真实复苏,价格回升有其合理因素,但是资产泡沫会重新泛起吗?尤其是收入与支付严重不配比的高房价问题,其合理的“边界”、也就是度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不得不引发人们新的深思。

      三是从自身安全角度来看,各国尤其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战略及投资安全问题。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首要的投资渠道与方向是美国国债,面临着双重的风险威胁。由此引发结构调整的问题,使得推进外汇投资币种的多元化和资产类型投资的多样化,成为一直以来的一个当务之急。这种结构调整如何进行,由于中国“块头大”,动静也大,因此也必然是一个“世界级”的焦点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非常重大宏观的问题,其当然的影响也必然会涉及资本市场的运行。直接的影响是,对于阿联酋“有选择的”援助方案,市场预计它将会以增加石油供给方式增强自己的偿债能力,有专家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未来石油价格可能不会超过8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黄金价格短期也不太可能突破1,200美元。这种预期将会对相关资产价格及其波动预期产生影响。但油价与资产价格的回落又给象中国这样的美元外汇充足的国家进行外汇资产的调整提供机会,而且,这种调整发生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因此真实的资产价格究竟如何演进?增长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