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嬗变中的昆明’网络专家博客笔会”期间,有幸和“别样官员”仇和有了一次短时间的交流。
12月17日下午,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省委常委会刚开结束,来迟了,请大家谅解”的开场白后,向与会的博客写手、网络媒体作了约50分钟的发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昆明市的有关情况。
与通常一些领导所不同的是,仇和书记手中并未拿演讲稿,却滔滔不绝,而且语言极为流畅,话题涉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昆明的优势和发展趋势,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公民社会转型与社会事业改革等等内容(引用两江书生的文章内容)。尤其是大量数据的运用,令会计专业毕业并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笔者感到汗颜。
在仇和的50分钟讲话中,最吸引我的要数他对房地产调控的阐述了。仇和坦率地说,一个地方的房价不能过高,过高了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会影响社会稳定,降低市民的生活水准。房价过高还会导致房地产商绑架政府,对国民经济损害巨大。昆明下辖各县的房价,一定要比周边同类县城低15%左右。
这是笔者第一次听到一位市委书记对房地产调控给出了硬指标。
笔者随后和仇和书记进行了短暂的私下交流。仇和坦言,房价是可控的。这也鼓励着笔者就房地产调控,和仇和进行了探讨,并给了仇和以三点建议。现将我的三点建议及事后更详细的理由阐述如下:
一是要掌握好土地的投放力度。过去八年,中国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主要是商品房供不应求所致,根源在于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失灵,更多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在土地的投放上,采取了“饥饿型投放”模式,土地的供不应求,导致商品房的供不应求,最终直接导致房价的疯长,“排队买房”成了商品严重过剩时期的中国市场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
房地产调控应该从源头做起,只有按照市场需求实施土地投放,才能使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强土地管理,严防开发商“囤地”。仅有土地投放力度的适当还不行,还要强化对土地开发进度的管理。有关数据显示,1998~2008年间,全国范围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为31.3亿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仅占购置总量的62%,说明全国“捂地”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闲置,已经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昆明市应该对已出让的土地进行一下清理,对没有按照进度开发的,要坚决予以处理,有的可以征收土地闲置费,有的要强行无偿收回。
只有在土地开发的序时进度上加大管理力度,大力整治“囤地”行为,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市场的有效供应。
三是要保持充足的存量房供市民选择。当西方国家还在备受金融危机煎熬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深度发烧,成交量急剧放大,成交价大幅上升,进而导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过快上涨。究其原因,在于2007年的房价疯涨,抑制了一部分人的需求,经过2008年的市场徘徊后,房价虽有实质性的下降,但大降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在国家和地方诸多救市政策的推动下,被抑制的需求迅速得到释放,而多数开发商却没有看准市场的复苏会来得如此之快,没有相应加大开发的力度,最终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使房价大涨。
1-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63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4%,而房屋竣工面积仅3.77亿平方米,同比仅增长22.8%。虽然“竣工面积”和“可预售面积”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销售面积和竣工面积所形成的近3亿平米的缺口,就是今年房价上涨过快的症结所在。
就昆明市而言,2007年销售量为800多万平米,2008年则降为500多万平米。而今年1-9月份,就已经销售了482万平米,且呈逐月升高趋势,预计全年销量会突破600万平米。
由于中国采取的是商品房预售制度,购房户在看不到成品房的时候,就要和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有鉴于此,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有一定量的存量房产供市民选择,以抵消预售制度带来开发商的过分强势。
以笔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关注来看,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始终保持年销量三到四成的存量房。具体到昆明市来说,应该始终保持不少于200万平米的可预售面积,才能给市民以“选房权”。只有改长期的“抢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选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走向健康、稳定。
昆明笔会文章:
仇和现象,将引发“鲶鱼效应”
中国需要更多的仇和,仇和需要尽职的谏官
感谢网络,让我和昆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的相关文章:
“国四条”未提治“捂地”,令人遗憾
房价暴涨,源于捂地,根在行政不作为
房市借“好日子”涨价,是饮鸩止渴
治捂盘不如治捂地,房产调控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