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隐形冠军之路上的“金顶”——湖北电梯厂发展纪实


  沿海合资电梯,如三菱、西门子等利用资金、品牌优势,逐步挤压“金顶”电梯生存空间,

      突破隐形冠军之路上的“金顶”

          (记者 占林涛 通讯员 郑春波)湖北电梯厂,虽然在销售规模上并不惹人注目,但在专业的矿井电梯市场,“金顶牌”电梯却是首屈一指。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8年“金顶牌”矿井电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哈萨克斯坦。放眼国内,做特种电梯并走出国门的并不多。

      一个身处内陆,似乎并无惹眼之处的国有企业,缘何能取得如此成绩?

      该厂厂长李云南一言蔽之:独辟蹊径寻找生存空间,以技术和质量占领专业细分市场,成为强手。

      有一批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它们埋头在某一个细分市场默默耕耘,拥有优异的市场占有率,往往被人们称为“隐形冠军”。

  逆势而思,首掘地下电梯市场金矿

      位于湖北襄樊的湖北电梯厂,始建于1985年,隶属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电梯整机制造,并首批获得《电梯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

      成立之初,该厂所产“金顶”牌电梯,一直着眼于普通地面电梯的生产,一度受到市场认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身处内陆中小城市的湖北电梯厂,受到来自硬件设施、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无法跟上地面电梯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的步伐,逐渐落于人后。

      而此时,沿海的合资电梯品牌,如三菱、西门子等则异军突起,金顶电梯的生存空间被逐步挤占,湖北电梯厂也因此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资金、品牌、渠道、人才……无一能与拥有跨国公司背景的品牌争雄,要想在电梯市场上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必须寻找新的路径。

      在长期电梯维修实践中,电梯厂的技术人员发现:普通的地面电梯一旦投入到地下尤其是矿山井下使用,便故障频发,难堪重负,主要是因为其在防腐、防潮等方面的性能不能满足井下工作环境的需要。

      电梯厂由此得到启发:为什么不开发专门用于矿山井下使用的特种电梯呢?从市场可行性上分析,全国具有相当规模的矿山有260家,除去露天开采仍有200家之多,如果都用上特种电梯,将是一个惊人的市场。这让电梯厂看到了希望。

  顺势而为,瞄准特种电梯“隐形冠军”

      1993年,该厂正式投产特种电梯生产,也成为国内第一家特种电梯生产厂家。

      在市场扩张的同时,该厂更加认真着力于抓技术改造,不断针对矿山井下有水、潮湿、有冲击波等特殊的环境,以及大载重量、大提升高度的使用要求,对电梯上千零部件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进行分析,对电梯的主要部件、安全部件、电器元件均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设计,矿井电梯得到进一步完善,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不断填补国内空白。

      据现任厂长李云南介绍,产品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维护方便、性价比优良,不但具有常规电梯通用功能,还具有防水、防潮、防腐、抗震、抗冲击波等特殊性能,完全适应矿井下特殊的环境条件。正逐步替代矿区原辅助提升设备,被国内外广大冶金矿山企业认可并优先选用。

      1999年,该厂中标的鄂州程潮铁矿3台井下电梯,运行高度达220米,相当于70多层高的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2003年,昆明钢铁集团公司全球采购招标矿井电梯,金顶牌矿井电梯一举中标,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李云南介绍,目前公司的销售已遍布全国,和武钢、鞍钢、首钢等特大型钢铁公司有着良好的业务往来,产品性能有口皆碑。

      2008年5月,湖北电梯厂再接再厉,金顶牌矿井电梯远销哈萨克斯坦,一举跨入国际市场。

  努力突破发展上升通道上的“金顶”

      “一方面是技术改造不断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观,另一方面是企业地理位置偏僻、资金匮乏和技术人才欠缺。”李云南深知,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受规模、资金的制约,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巨大需求,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在对市场的广泛深入调研后,李云南认为,只要能解决资金、人才的瓶颈,凭借企业的特色产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依靠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和诚信为本的服务意识,企业定能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国有资产的不断升值,创造出更加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要解决这些难题,企业整体搬迁无疑是理想的解决办法。

      目前,该厂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整体搬迁到投资环境优越、政策优惠的武汉市庙山开发区,铺垫走向隐形冠军之路的工作,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湖北日报2009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