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势发展能否用GDP的发展替代


  原文引用:

  李培林说,这两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特别是以美元为计价的人均GDP的增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2000年,我们的GDP从不到4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用了将近20多年的时间。到2000年的时候,在制定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当时的预测是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也就是说从800多美元达到3000多美元。

  李培林说,在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们超过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们将会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这比我们原来说的到2020年才达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时间大大的提前了。

  笔者观点:

  GDP,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总量指标能够取代它。不过,我认为GDP远非完美无缺,其根本无法涵盖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作为GDP人均GDP800美元也好,还是3000美元,耀眼夺目的数字难以掩饰其内涵上的苍白虚弱。

  GDP,是一个社会发展总值,目前我们经常提及人均GDP,他只能体现大范围情况,根本无法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它无法体现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的分配状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但人均GDP依旧是一幅普天同乐的景象,与我们的日常感受格格不入。

  GDP,它可以体现出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形,却不能反映出公众生存成本急剧增加的状况。居高不下的房价、医疗和教育费用,日益拥堵的公共交通,污浊的空气……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成本的攀升侵蚀着公众的“幸福感”,但人均GDP依然凯歌高奏。

  总之,面对现在的社会发展现状,物价上涨是一个现实问题,但绝对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更不是根本所在。那么,我们到底遭遇到了些什么?为什么人均GDP数字上的光彩夺目并未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多少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