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速”是一种不公正的现代化


“被高速”是一种不公正的现代化
杨于泽


  武广高铁即将投入运营,据说速度堪比波音喷气客机,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有媒体报道说,武广高铁运营后,早前京广线上武汉至广州、武汉至深圳、武汉至长沙的所有点对点列车或将面临停运,很多人将不得不选择昂贵的高铁。坐上高铁是出行上的一次现代化,但是“被高速”,又让人不免心忧。
  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有“新干线”,欧洲也有类似东西,据说台湾现在也有了,都是现代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转眼之间,咱们自己的高铁也横空出世,这是技术进步,也是社会进步。高铁节省人们花在路上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使得“寸金可买寸光阴”变成了现实。节省时间,最后会变成社会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在理论上,高铁向所有国民开放,但就实际运营而言,高铁乘客肯定不会是全体国民。由于巨大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高铁票价相对较高,这就注定了高铁乘客主要是所谓“高端人群”。如果政府停运沿线普铁,或者减少普铁车次,很多低收入者自然只好改乘高铁。但如果可以在高铁与普铁之间作选择,他们无疑会选择普铁,以时间换取低成本。
  我们作点投资与收益分析,就会发现,高铁暗含着一个社会公平问题。高铁是一项公益事业,投资来自政府财政,也就是说所有纳税人都“凑了份子钱”。高收入人群乘高铁,算是出了钱、终有所得;低收入人群坐不起高铁,则是他们为高铁白花了钱。而按照罗尔斯正义论的“差别原则”,公共财政本应确保最少获益者从中获益。如果低收入者“被高速”,无疑会大幅增加他们的交通负担,进一步损害他们的福利。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确保普铁运营如常,决不停开沿线点对点列车,如果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决不减少相关车次。低收入者真正困难的地方是他们买不起高铁车票,而不是在路上多花一些时间。在高铁开通之后,一部分高端乘客被分流了,普铁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拥护,民工也会真正“坐车”回家。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铁也改善了低端乘客的处境,增加了低收入者的福利。
  保留高铁沿线普铁,肯定会增加铁路系统的运营成本,降低整体效率。保留普铁,高铁就少了客源。而有了高铁,普铁客源减少,乘运条件改善了,而运营收入则会减少。但我们不要忘了,铁路是一项公益事业,有赖于公共财政投入。高铁票价再高,也不会以成本定价,其运营无疑需要政府补贴。既然政府可以补贴高铁,政府补贴普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政府拉动内需背景下,政府今后几年对铁路的投入以万亿元计,其中既有对普铁的投入,也有对高铁的投入。方便高收入人群出行,不能以堵塞低收入人群的出行为代价。考虑到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出行时选择普客的乘客比例应该不低,政府应该为民众保留多种选择,并为民众的这种选择提供公共财政支撑。不仅要提供公共财政支撑,而且要增加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普铁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