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盲道真正成为盲人的“绿色通道”


让盲道真正成为盲人的“绿色通道”

刘纯银

上周,建设部专家在厦门呼吁,城市要少建盲道。与此同时,市民也发现,厦门的盲道利用率极低,很少见到盲人在盲道上走,即使有,也不是盲人一个人独自行走。(1221日《海峡导报》)

不否认,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些主要街道都铺上了盲道,这对方便盲人生活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城市中虽然建了盲道,但盲道却很少畅通无阻:不是被修路凹凸不平,就是被乱堆乱放;不是被电杆、张嘴窨井坑、树木等障碍物所阻挡,就是难以与路口、斑马线、天桥等过街设施衔接。正如厦门市盲协主席安诒训所说:“盲道没管好,盲人才不愿意、不敢走盲道。如果能建好管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盲人走盲道。”

对此,笔者非常赞同安诒训主席的观点。当前既不是盲道多了盲人少了,而是盲道障碍多,有安全隐患,所以出现盲人不走盲道的怪现象。

“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盲道被侵占的现象在全国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以致我国有近千万盲人仍然处于“瞎走”的状态。

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帮助盲人勇敢地跨出家门,不仅需要完善城市的硬件,更需要完善城市的软件。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从每一个细节着眼,做好充分准备。除日常要加大对无障碍设施使用的监管外,还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盲人“识”路。比如,给路口的红绿灯安装声音提示设备,让盲人能“听”见绿灯;在驾驶员培训中增加内容,像盲杖手势,驾驶员应该看懂并且让道;让市民学会识别并尊重盲道。

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该补的补,该修的修,该疏的疏,该管的管,不让盲道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才能真正让条条盲道都是盲人朋友名副其实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