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经济”不只是经济


王攀

近些年,洋节经济颇成气候,圣诞经济也不例外。相反,传统节日式微,尽管国家规设定一些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但其热度仍旧无法与洋节日比肩。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跟两种节日的特点有关。

传统节日重形式,缺少经济味,而洋节重实际,经济味十足;洋节日以喜、闹为主,而传统节日多以悲、静为主。比如,西方情人节,情侣之间约会,然后互换礼物等,而中国情人节七夕,并非情侣约会,而是乞巧、许愿等;再比如,中国节日悲、静为主,像寒食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禁烟、冷食、祭祖等仪式,充满悲情,而洋节日则以狂欢为主,各种节日礼物,也符合商业要求。可以说,正是这种中西方节日的差别,才导致了冰火两重天。

节日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裹挟着文化特色的商业力量,在赚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文化。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强弱,就在于文化影响大小。但商业社会,相比西方节日,中国节日缺少商业价值,也就不会为商家较多青睐。

显然,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改造传统节日,增加更有利于传播的元素,比如商业元素,喜闹元素,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