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武广高铁将全面激活“中部崛起”


     引言:对于武广高铁带来的经济格局变化的预期,湖南的官员喜欢对比日本的新干线,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运营后,迅速在沿线形成了产业经济带。 在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先庆看来,广东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中部地区。他表示,“过去30年的发展重点是沿海东部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重心则是中部地区,而中部的龙头在湖南、湖北。”王先庆认为,武广高速的开通将带来两湖与粤港澳地区人物、商流、物流的一场空前巨大的革命,将全面激活湖南、湖北经济,使其进入高成长时代,从而使“中部崛起”成为未来中国30年经济增长最具成长性的区域。原文由《华夏时报》记者周开平、姚芳采写,发表在该报2009年12月18日,原标题“武广高铁打通产业转移通道 千亿资金北上‘两湖’”。

        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湖和珠三角的距离,在东莞办了20多年制衣厂的魏武程已经打定主意要在内地建一个分厂。“有不少生意上的朋友有这样的打算。”魏武程说。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将为湖南、湖北带来千亿产业转移投资,加上房地产、物流等方面的投资,数额可能达到数千亿。沿线的粤北、湖南、湖北各市也纷纷建设新的工业园区。
        武汉和长沙作为武广高铁北端最大经济体,武广高铁开通前已经在承接投资上暗暗斗法。湖南和湖北也开始竞相推出优惠政策,以期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上抢得先机。

      高铁造就经济带
       对于武广高铁带来的经济格局变化的预期,湖南的官员喜欢对比日本的新干线,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运营后,迅速在沿线形成了产业经济带。
    “武广高铁意味着经济融合,在经济发展较好的珠三角的牵引下,将加快沿线地区的经济提升。”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先庆看来,广东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中部地区。他表示,“过去30年的发展重点是沿海东部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重心则是中部地区,而中部的龙头在湖南、湖北。”
        据湖南发改委的预计,未来20年,将有1亿人次乘坐武广高铁往返内地和珠三角。“它将大大降低京广线等交通线的物流压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交通便利。”林江说。
       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府顾问朱翔表示:“湖南、湖北的旅游业将最先受益。”深圳市一家旅游公司的陈娟称:“公司已经策划了好几条乘坐武广高铁的旅游线,下个月开始出团。”
        嗅觉灵敏的房地产商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万科仅在今年8月就花了5亿在长沙拿下两块地,备战武广高铁开通后的房价上涨。保利地产目标则更为“显眼”,11月24日,保利地产以12.4388亿元拿下长沙新地王,赶在武广高铁开通后拉动房价地价上涨前,做好最后一宗生意。
       在广州越秀区鞋城做批发生意的黄力格则认为,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湖南或许成为商品集散地。广州的鞋子、服装等商品的批发,有可能往湖南转移,它将更有竞争力。“这将有可能带动交通、仓储、批发等行业。”林江这样总结。

        沿线城市大角逐
       面对前所未有的千亿产业大转移,沿线的城市纷纷拿出各自的优势,抢夺这一块“大蛋糕”。
       湖南开辟了两条战线,一条是经济较发达的、基础配套较好的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都是武广高铁站点;另一条是离广东最近、占有地缘优势的湘南地区,以郴州为代表。
       长沙花大力气制定了“武广新城”战略规划,计划总投资295.5亿元,规划居住人口约40万。“武广新城”规划开发340公顷左右,主要开发建设商业地产、住宅、旅游及文化娱乐设施。
       武汉“针锋相对”,制定了发展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纺织业等产业的规划,并和广州达成协议,广州方面已确定向武汉投资项目24个,总投资达到117.6亿元。
        两湖的竞争不止于此,二线城市湖南郴州、衡阳和湖北咸宁、赤壁也对上了位。湖南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心放在郴州,它占据地缘优势。武广线开通后,南与广州只有一个小时车程,北与长沙也只有一个小时车程。
       湖南省政府为郴州承接产业转移量身定做了“34条优惠政策”,郴州市的一位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省委、省政府确定郴州将是推动湖南经济发展的一扇门。我们招商的最大特色是省政府专门下达的34条优惠政策和市政府大力推进的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
        湖北赤壁市经贸局副局长魏伟也告诉记者,由于多项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目前已经有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数控、光电和旅游企业落户赤壁。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一开张,就引资近100亿元。
        临近的咸宁市也专门开辟了“广东工业园区”,还计划投资20亿元,以咸宁北站为中心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沿线各个政府都在“叫卖”优势,谁会笑到最后?政府官员们对此颇为关注。郴州市有负责招商的官员对记者表示:“压力很大,市里的优惠政策也有了,配套基础设施也建好了,大家都盯着我们能不能找来企业。”

    原文出处:http://www.chinatimes.cc/yaowen/hongguan/2009-12-18/10166.shtml

 

 

 

四纵四横 高铁重描区域经济版图

  华夏时报(记者杨仕省)

  1068.6公里!3小时!490元!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公司日前对外公布,将于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该消息一出,武汉飞广州机票猛降。记者查询机票网站得知,广州至武汉机票均低于5折,26日的机票甚至出现了2.9折价格。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称,这只是个开始,未来数年内,中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全国的运输格局将重新洗牌,中国的经济版图也将由此改变。

  布局全国

  凶猛的高铁正在四处出击。而今,一个规模庞大的“四纵四横”的中国高速铁路网正在悄然成型。

  到2012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哈大、东南沿海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客运专线“四纵四横”全面建成通车,形成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网。

  随着高铁的发展,城市经济带的效应将显著增强,包括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之后,全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记者查阅发现,郑州至西安的高铁12月初已试车,车程2小时;哈尔滨到大连、北京至石家庄、石家庄至武汉、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杭州、杭州至温州、天津至秦皇岛、上海至杭州等多条高铁的通车日期都在2011至2012年之间。

  对此,中国铁道科学院铁建所轨道工程事业部主任肖俊恒评价说,中国5年就超越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高铁发展历程。联合证券分析师刘国宏表示:“就目前投资、建设而言,中国将在2-3年内要完成以前20年的欠债。”

  国家对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铁老大”扶持非同寻常。数据显示,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达到2万亿元。不仅如此,记者采访发现,最近铁路建设项目的配套措施也在密集跟进。

  投资“大跃进”

  12月9日,国务院批复涉及22个城市的地铁与城际列车项目,投资规模高达8820亿元。“高铁增大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12月17日,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城市中心、边缘、郊区还是乡村,高速铁路的开通都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要完成6000亿元基建投资目标中,京沪高速项目就占了600亿元,总投资2209.4亿元。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1∶10的效应比例计算,京沪高铁项目创造了数以十万计的就业岗位,11.4万建设工人鏖战在千里建设线上,每天投资达到1.9亿元,每天消耗1万吨钢筋、3.5万吨水泥、11万立方混凝土。此外,该项目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与高速铁路建设相配套的多个行业发展。

  “2009年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中,70%的投资用于打造高速客运线路,比2008年相比增加一倍。”张汉亚说。

  “铁路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火车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透露,未来3年(从2010年到2012年)铁路总投资额将达到21500亿元,在11万里运营里程中超过1.3万公里的是高速铁路。

  重整区域投资

  受高铁建设加速的影响,全国区域投资也悄然加速。

  在京沪高铁沿线的21个站点,受高铁经济刺激楼价一路飙升。苏州借京沪高铁之牌,规划建设融金融、商务、住宅为一体的“高铁新城”,楼价从上半年的每平方米6000元陡升至目前的9800元。

  受“高铁经济”刺激,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楼价,也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轮廓日渐清晰的“武广经济带”便是一个代表。“日前,武广高铁导致千亿元产业转移变为现实,长株潭加速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力也蔓延到沿海。”12月17日,武汉发改厅一位官员向《华夏时报》坦言。

  咸宁市常务副市长胡立山表示将投资20亿元专门新辟广东工业园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长沙也启动总投资295.5亿元的“武广新城“战略规划。湖南省发改委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未来将有1亿人次乘坐武广客运专线,将极大地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圈。 

http://stock.hexun.com/2009-12-19/122087317.html

 

高铁弥合 成渝经济带裂缝

  华夏时报 陈宏宇

  高速铁路给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对此,成都的朱女士感受最为深刻。朱女士爱人在重庆工作,两人是典型的两地分居。在成渝动车组开通之前,朱女士每周去重庆都感到旅途非常劳累,多次劝说丈夫调动工作来成都。

  “现在不用调动了,坐高铁2小时就到了,旅途还很舒适。”朱女士称,一年后成渝高速铁路还将提速,那时1小时就到重庆了,这就像从成都东城区开车往西城区一样。

  因高速铁路,中国西部的两个最大的城市——成都和重庆,已经越来越融合在一起了。

  十多年前,成都到重庆开车要近20个小时,也正是那时,重庆奋力从四川大省中划了出去,后来又成直辖市。两省市间还因一些问题时常闹得不愉快,从历年来中国足球甲A比赛“川渝德比”火爆惨烈就可见一斑。

  2007年,“先锋”号动车组在成渝两地之间正式开行,成渝间路程缩短为4小时。2009年9月26日,成都至重庆“和谐号”动车组开运,时间由以前的4小时缩短为114分钟,每天8个班次,白天几乎每小时左右发1班,票价为117元。

  高速铁路的发展带来的已不仅仅是交通格局的大变革,还带来了城市经济体的新格局。如今,成都和重庆两城市间讲的最多的,已不是当年的恩恩怨怨,而是如何加强深层次的合作的议题。

  在11月27日召开的第二届成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相关领导都把成渝合作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据悉,会后两省市在共同规划成渝经济区,加强产业协作规划,加快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示范区等方面将进行密切的合作。

  此前,四川省还公开表态,鼓励邻近重庆的泸州、宜宾等地区融入重庆经济圈。同时,有关成都、重庆共同成立“第三证券交易所”的方案也在讨论之中。

  四川省社科院著名研究员盛毅称,成都、重庆从分到合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由于交通限制而产生的经济割裂不存在了,高速铁路的发展更使这一过程加快来临。

  “高速铁路带来的城市间距离的极度缩短,不仅改变交通格局,改变人们生活,而且使城市间经济也融为一体,既节约资源,又可产生分工协作,还可带动两大城市间经济带的崛起。”盛毅称,因为高速铁路,成都、重庆以后想分也分不开了。

http://stock.hexun.com/2009-12-19/12208731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