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回望2009


出处: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福军

编者按


有人说,如果没有“魔兽世界”没完没了的折腾,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业界恐怕要淡如白水。Web2.0后兴起的创业潮在2009年戛然而止,用户市场上,热门的新应用屈指可数;资本市场上,投资人蜂拥的景象也不再重现。

的确,与以往互联网草根英雄创业、各路资金滚滚涌入的局面相比,2009年,中国互联网一夜成名、瞬间暴富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在金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众人沉下心来做事、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劲儿得以激发,越来越多的新老企业开始专注于某一业务的精耕细作,越来越多的资本也更为倾向于细分领域的投放。与此同时,值得庆幸的是,金融危机的肆虐并没有减缓中国互联网整体发展的脚步。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5%,超越全球21.9%的平均水平。到11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去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仍位居世界第一位。

危机过后,仍能保持无大风大浪的平稳过度,至少对中国互联网而言,是一次检验,更获得了一次养精蓄锐的时机。岁末鸣金收兵之际,一年中的很多过往可能已被大家渐渐忘却,因此,希望我们的盘点能让更多人和企业铭记这一年的风雨历程,重要的是,从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获取更多成长的力量。

 

网吧:新政策力求新气象

今年9月,文化部颁发了《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这是继2003年《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之后,政府第二次针对网吧连锁业态进行的主动规范。相比被网吧企业和业内人士公认为“执行起来有难度、相关条例不够具体和细化”的《通知》,文化部通过两年调研推出的《办法》则被业内认为是“破晓的曙光”。该《办法》的发布,一方面对近6年来国内网吧市场的连锁化现状通过认定进行了梳理与掌控,为今后更好的政策推进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则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网吧连锁的概念进行了修订。

正如此前不少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样,网吧连锁化在国内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甚至连锁加盟后的网吧反而没有单体网吧生存得好的根本原因在于网吧连锁企业只拿牌照盲目圈地,而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自身连锁品牌塑造与凝聚,并探寻让旗下网吧能够更好赚钱的盈利模式,这最终葬送了政府当初对于网吧行业连锁化发展的良好愿望,甚至可以说,急功近利是导致国内网吧连锁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而此次文化部的新政策恰恰切中要害。

《办法》发布后不久,深圳市便首当其冲,印发施行了《深圳市2009年网吧总量布局规划的实施方案》,成为践行网吧连锁新政策的第一个地方行政区。随后,河南、湖南、山西等省份的文化行政部门也表示将在2010年积极推进本区域的网吧连锁进程。这不禁让众人对网吧业接下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期盼。

 

网络游戏:监管不断加强

2009年,中国网游业的发展走过了第一个10年。这期间,一方面成就了盛大、网易、金山、九城、腾讯、巨人网络、完美等多家海外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也先后引发了网络沉溺与上瘾问题。可以说,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业内及社会各方人士对网络游戏产业都可谓又爱又恨。

2009年,国内网游业最受关注的当属“魔兽”易主之争,不光是因为“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所造就的网络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围绕“魔兽”易主,九城、网易、暴雪几家公司的明争暗斗,也引发了政府对网络游戏监管的频繁动作。6月,作为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文化部联合多部委出台了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并叫停了“免费网游”模式中为众人诟病多时的“开箱子”等涉嫌赌博的设置;7月,文化部进一步部署了查处“黑帮”主题非法网络游戏的工作;9月,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和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通知,强调对境外著作权人授权进口网游的审批,并对外资的审查、限制尺度有所收紧;11月,文化部再次部署了第七批违法游戏产品及经营活动的查处工作,188家涉嫌违法、违规的网游运营单位及产品被叫停。

管理部门的一系列频繁举措,意味着未来针对网络游戏的行业监管将日益加强,毕竟十几家海外上市公司已经将国内网游产业的盘子做大了,不进行有效的监管,则社会负面危害将不断积聚。

 

视频网站:上演“国进民退”

2005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仅有333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30%。而《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3.28亿网民中的网络视频用户已达到2.22亿。但即便经过了2007年资本的催促,2008年因牌照颁发、奥运转播、金融危机等原因所促成的几轮大规模洗牌。时间进入2009年,国内网络视频业的盈利模式依旧不清晰,风投逐步收缩,产业开始进入降温期,在国内主流视频网站数量不足十家的情况下,竞争和各类纠纷却越发激烈。

尤其是在这一年当中,国内网络版权纠纷此起彼伏,有人将之当做赚钱的生意,有人将之当做营销手段,有人将之当做口水谈资,这都充分凸显了国内视频行业整体盈利或上岸仍可望不可及的尴尬处境,除酷6在年底以“贱卖”方式找了盛大做靠山外,其余厂商仍徘徊在荆棘丛生的探索道路上。但伴随广电总局一系列政策监管的逐渐落实与推进,国内视频行业正在逐渐转变为“国进民退”式的竞争格局,尤其是随着央视旗下的“爱西柚”和“爱布谷”以及新华社的相关视频网站的先后进场,“国家队”与“民间队”之间的较量开始拉开序幕。

2010年,鉴于一线阵营企业纷纷加强自身造血能力,进行产品、技术、内容采购、营销创新、盈利模式等的探索与创新,国内网络视频行业或将进入真正的“盈利元年”。毕竟,依照互联网“剩”者为王的江湖特性,视频业也该到资本“清算”与“套现”的时候了。

 

社交网站:WEB2.0最后的“晚餐”?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SNS)数量达到了数万家之多,通用的网站模板以及相对较低的技术门槛和运营成本使得这类网站的诞生在2009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一年,从阵营上看,国内的SNS已经形成了门户型(新浪、搜狐、QQ校友)、综合型(开心001、开心网、51、蚂蚁网、一起网)、垂直型(5G、同事录、同学网、占坐)、电子商务型(淘宝淘江湖、网盛生意人脉圈)、电信运营商型(中移动139、新联通新势力)等众多派系,将这个已不怎么新兴的市场搅得更加热烈。

从涉足目的上看,门户型SNS是为了复制当年博客、视频后来居上的神话,借助SNS服务,将自身用户的黏性再做一次挖掘,为其它品牌广告价值大的频道带来更多用户;垂直与综合型SNS厂商,试图真正将SNS概念进行落地商用,并最终期望从SNS上赚取真金白银,探寻到属于SNS的持久商业盈利模式;电子商务厂商则试图通过SNS,形成众多商圈,促进平台商务交易量;电信运营商涉足SNS,则是为了继续扬长避短,不断探索成功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切入点。

厂商蜂拥涉足SNS,一方面说明,资本在逐利性的驱动下所表现出来的纷纷赶场,国内互联网在经历了博客、视频的无奈烧钱后,SNS或将是WEB2.0风潮中最后一顿有赚头的“晚餐”,削尖脑袋往里钻,刨坑、占地、插旗,即使血本无归,也不放过1%的机会;另一方面则说明SNS的进入门槛已相对较低,SNS概念以及用户普及的速度已经发生了质变,全民SNS时代即将到来,但这到底是福兮?祸兮?到底能否最终为众多赶场的厂商带来预期的赢利盛宴,仍需时间与市场的检验。

 

微博客:时尚还是“鸡毛”

“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新浪网站的一句广告词如是说。但注意了,此“围脖”并非冬日用于御寒的脖套,而是今年互联网一热门应用——微博客。2009年,“微博”不仅在海内外被称为最热门的网络应用之一,甚至有人惊呼2009年“微博时代来临”。

和博客不同(博客上的形象被喻为“化妆后的表演”,博文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大工作量成为博客作者的负担);微博使用者不必考虑做什么标题、如何展开叙述等“繁文缛节”,只需用一个或几个短句将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即可,140个字符以内的微博深受网民喜爱。而支持手机随时更新的微博,更是实现了网民对于随时随地所获知信息的及时发表。

与西方微博客多谈论网友日常起居不同,中国的微博客更为关注时事,通过网友“跟从”链接而成的微博客群落,常常会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甚至可以在微博客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因此,也有人认为,2009年微博的兴起,对加速网络议题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同时,微博的兴起还迎来知名明星、企业家的加盟,李开复、俞敏洪、姚晨、潘石屹等纷纷网上开微博,令“围脖”粉丝团日趋火暴。

当然,短小精悍和随心所欲的微博也因为“太琐碎”“口水信息太多”而被一部分人诟病,尤其是中国微博尚未明晰的商业模式,也令不少投资商望而却步。但毋庸置疑的是,微博这一互联网新兴应用的出现的确是网络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每个人的表达和沟通的诉求都在140个字的统一限制中,成为了推进草根文化发展的一份力量。

 

版权声明:本博文章均为原创,仅代表博主个人言论,与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组织无关,转载请经授权。
联系方式如下:
MSN:[email protected]
QQ:43471982
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