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金融盘点(二)


金融主导权博弈:欧美监管改革竞赛

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充分暴露出各国金融监管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系统性风险事前预警与事后控制不够;二是金融监管交叉重复与真空地带同在;三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机制缺失;四是金融监管以金融竞争力为核心,国际合作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G20峰会已达成金融监管改革共识,确立金融监管新框架。包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合理化薪酬制度;改进会计准则;打击避税天堂。

新框架下,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大举改革金融监管,以夺金融主导权。面对危机,“改过自新”无疑是重塑形象、争夺权力的最佳态度。伦敦金融峰会之后,作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阴霾的关键时期,欧美的金融监管改革在G20框架下便已如火如荼的展开。 617,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框架:重建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白皮书,旨在加强美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性,提振美国金融全球吸引、竞争力。两天后,欧盟理事会则通过了以《德拉罗西埃报告》为基础的《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泛欧监管改革计划,旨在加强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协调、推进欧盟金融一体化、提升欧盟金融在全球中的地位。而欧洲各国内部,各项措施也不断出台,跟进改革步伐。

    美国、欧盟此次金融监管改革都采用集中权力、强化监管的策略,营造改革大声势。奥巴马改革计划中,联邦政府(财政)大力介入和联储集中管理权力为一大特点。例如,联邦财政部和主要监管机构负责人新成立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识别新兴风险,向美联储建议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确定标准;再由美联储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并表监管;同时,财政部设立全国保险办公室,弥补保险业监管在联邦层面的真空,规范大型保险公司经营。欧盟改革计划蓝图更是宏伟,包含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及跨国监管合作在内的清晰泛欧金融监管体制框架(见图1),致力于统一加强并协调欧盟内的金融监管,提升欧洲金融地位。

同步提高国际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则是各国“公平”改革竞争的战术。美国强化规则导向的监管对金融危机罪人的指责做了积极回应,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但无疑也同时会提高美国金融业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有损其国际金融霸主地位。因此敦促国际监管标准同步提高、是美国监管改革方案的一个核心。内容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改进新资本协议的框架、加强协作、加强监管国际金融机构及评级机构、加强金融稳定委员会能力建设、审慎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完善投资者补偿机制、改进会计标准、加大反金融恐怖、反洗钱力度等。法、德等国亦积极致力于欧盟提高各国监管的一致性,通过设立监管团和建立欧盟单一规则守则来强化对跨境机构的监督。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气势磅礴,但收效如何,各自存在的不确定性还很多。

美国监管改革步履维艰。针对各项提案,美国参众两院的分歧颇多。而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多德近期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草案,更是引起了美国国内广泛争议。草案支持更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与奥巴马改革初衷有所背离。例如草案提出设立一个金融机构监管局,集中目前四个监管机构的所有监管权力,而非让权力聚集于美联储。这让美国监管改革最终方案的出炉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顺利通过,但欧洲内部金融主导权的争夺让欧洲改革也存在变数。首先,德国和法国积极推动欧盟金融监管改革与全球监管合作,力求赢得欧洲和国际重头话语权。而不属于欧元区的英国,对欧盟改革计划持有怀疑态度,因为欧盟超主权的监管不利于伦敦金融中心的自主发展和竞争力保持。虽然作为对英国的妥协,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改变最初由欧洲央行行长兼任主席的设计,而是通过欧洲央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但其根本性矛盾未得到解决。其次,欧盟加强规则导向的金融监管理念与英国冲突。英国金融监管模式为原则导向,伦敦金融监管的特色就是建立在自由市场体系之上的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自我监管,富有弹性、鼓励金融创新。欧盟统一监管的加强对遭受危机重创的英国无疑是雪上加霜。“限薪令”事件即是英国与德法严格监管主张相冲突的佐证。伦敦自由市场理念之中,高管的薪酬自然也由市场来决定,“限薪令”无疑会降低伦敦对高级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和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对此,法国总统萨科奇表示,“限薪令”不通过,其将罢会G20匹兹堡峰会。英国被迫加入盟友改革之列,与欧盟其他各国统一口径,将力推匹兹堡峰会限制银行家奖金,结束现行金融薪酬制度。

当前世界金融监管改革依然任重道远。有批评指出,美国和英国并未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只是修修补补。就像历史,毕竟帝王喜欢的是“改良”而非动摇根基的“变革”或“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