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画的三重境地
——兼评刘星先生的花鸟画艺术
贺文荣
有些问题原来是很明白的,我们渐渐地“迷失”了;有些问题本来很清楚,却有人有意把它搞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画的当下问题便是如此。
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问题本来是清楚的,但是我们现在还要不断地提起。这种状况本身就多少带些让人疲倦颓唐和讽刺的意味。中国画是用毛笔画出来的,而中国毛笔的形质体性和象征意义都是非常特别的。书法是一笔笔写出来的,中国画也是一笔笔画出来的,或者更应该说是“写”出来的,于是我们可以说写书法本身就是在画画;当然,它们不应该等同起来,因此在另一个意义上说,因为中国汉字的历史进化,更为纯粹化的书法有更多“形而上”的追求。于是,中国书法既成了中国画的基础,书法之境又成了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近乎于中国贤哲所说的“道”的。
古人习画最反对“躐等而进”,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循序渐进。这不是一句大白话,它建立在古人对画理、画法、画史的深入体悟之上的。学习中国画要有良好的书法基础并应不懈地习练下去。书境一重天则画境一重天,中国绘画大师没有书法不佳者,从古至今,莫不如此。于是,我想说的中国画第一重境地便是修习书法,没有书法的良好基础,或者说书境不高,从一开始就输了,而且是输在“根”上的。从修习过程讲,刘星是由书到画的,从绘画语言上讲,刘星是以书入画、画从书出、书画不二的。因此,我品赏他的画,常常带着“花鸟权当书法观”的眼光,清人激赏徐渭书画时所说的“世间无物非草书”,不也同乎此吗?
观古代大家的画作既似曾相识,又个个不同。似曾相识者,法也,理也,气格也。今之学画者,无此一阶段,便无法进古人堂奥。这是中国画的第二重境地。古人有望气之说,书画亦如斯。如果观赏一幅画,气格卑劣,笔墨低俗,躁气满纸,我们一定可以判定作者肯定没有得到古人理法,不过一味颟顸,或者障人耳目而已。刘星的画,初着眼便让人觉得骨强气静、法严理明。正如刘星本人说的,好的书画还是要堂堂正气的。书画若或故作弄姿取媚之态,或常着浓妆艳抹之装,或数出奇术巧伎者,其意在媚俗,因在无知。
好的书画作品,即使不知其所以佳,亦觉其佳;低劣的作品,即使不知其所以不佳,尤可觉其不佳。从特定意义上讲,好的作品常常是不需要行家来鉴赏的,很多人都看得出来——尤其是在对比之下。为什么不必知道很多条条框框的理法,就能感觉到佳或不佳呢?因为作品的所有语言最后必然凝聚成综合的“画境”,观者只要进行整体感知就行了,不需要条分缕析。形乱气散的画作当然还在低层次徘徊,气韵流荡、神明内聚的画作则可以抟虚映实,化为一派天然之境。这是画作的第三重境地,这种境地非俗手可及,所谓“气韵非师”者也。可喜的是,近年来刘星的一些画作,观赏之后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让人觉得笔墨如何精良,法理如何谨严等零碎印象,而是留下一种春江花月夜般的美境,尤其是近来他笔下的一些画荷的作品即是如此。我想,这是一个可贵的暗示,它也许暗示着刘星已逐渐触摸到与自己心性气骨相合的绘画语言,并可能陶铸出自己的风格。因为不合自己心性的语言是分裂的,零碎的,因而也不可能有造境功能的。而具有造境能力的画家,都是能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并能以最大的力气打出的。前者信赖于画家对画理、画史的正确认识,后者则要求画家对此会通。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