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普 在积极救助的基础上主动为其中有求职愿望的流浪者寻找工作,并让这种做法常态化,逐步转化为一种长效机制。
据《济南时报》报道,近日,流浪汉李兆滨在一地下停车场避寒时被打骨折。
暴雪刚过,天气依然寒冷。城市中的流浪人员已成一种社会现象,车站、广场等地方常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面对他们惨遭暴力,我们应该反思。那么我们怎样更好地关爱他们呢,先看两个例子:
从去年起,浙江余姚市救助管理站对流浪人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各自的技能、家庭状况等量身定制“生活蓝图”。该市自从对乞讨者开展细化分类劝导、帮助他们自食其力,每年一半以上来余姚的流浪汉放弃乞讨,仅今年就有200余名乞讨者开始自食其力。如今,在余姚街头的乞丐人数从前几年的数百人下降至目前的几十人,繁华路段强讨恶要和假乞丐现象几乎绝迹。
无独有偶,深圳市救助站与市人才市场建立联系,组织具有劳动能力、年龄适当的流浪人员前往人才市场找工作。在找工作之前,救助站会对流浪人员进行简单培训,在推荐工作的时候,也会与企业联系,优先安排面试。目前,该市救助站已向1000余名有求职愿望的流浪人员提供了找工帮助。
随着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流浪者“一粥一饭”式的吃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了缓解,但往往局限于提供眼前帮助的救助方式,显然无法帮流浪者摆脱困境,他们极有可能再次游荡街头,并再次走进救助站。所以,创新救助方式尤为重要。
葛红普 认为,余姚和深圳的这种“造血式”救助,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都是可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开展救助业务的前提下,结合我市实际和受助人员自身特点,既对他们“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积极救助的基础上主动为其中有求职愿望的流浪者寻找工作,并让这种做法常态化,逐步转化为一种长效机制。
这样,不仅体现了我们城市的和谐大爱,更为流浪者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www.smrj-yandaifu.com/ “视明润洁---眼大夫”爱眼眼科治疗中国行动项目同盟&中国光明行动联合工程[亮剑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