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布了,2008年全国GDP总量由此提高了1.34万亿元至314045亿元,此前国内外已经普遍认为中国GDP规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只是时间问题,这次经济普查数据发布之后,认为中国GDP今明两年间便可超越日本者显著增多。与经济社会形态相对定型的美欧日不同,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社会形态变化都非常急剧,日常统计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经过更全面、更仔细的经济普查,上调GDP数据实属正常;依靠中国的广大国土以及毛泽东时代遗留的人口红利(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对国家经济规模上升至全世界数一数二有着充分的信心,未来的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加快中国GDP“赶超”的步伐。面对日益上升的国家经济规模,我们需要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GDP总量虽然已经非常巨大,东部大中城市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在一些方面也已经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需要继续赶超发达国家,而这种赶超越来越需要建立在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超越此前二三十年行之有效但正越来越难乎为继的模式,至少是超越这一模式的某些方面,赶超大业,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其次,随着中国GDP和人均GDP水平的大幅度跃升,我们对上述目标的追求需要适度调整。一个发达的大国人均GDP应当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可能也不应当追求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一第二,那只能是小国追求的目标。
第三,随着我国国内经济规模、换言之就是国内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展,我们越来越有条件超越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越来越多地依托巨大国内市场取得国际市场定价、标准和规则的主导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可持续地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全球竞争中赢得稳固的主动权。
争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哥本哈根会议刚刚不欢而散,十年未遇的寒潮就横扫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在富裕的西欧也出现了冻死人的现象,以至于欧洲之星列车也不得不因为低温而停运数日。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恶化全球气候”理论而言,这番景象实在堪称讽刺,未知戈尔先生是否会感到几分难堪,也警醒我们冷静全面审视这些被美欧某些集团炒热的概念,以免坠入他人彀中。
反危机措施确实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虽然经济复苏力度低于此前预期,美国商务部12月22日最终数据已经将第三季度GDP增幅从初测得3.5%(折合年率)下降到2.2%,但全球经济已经低位站稳确属事实。与此同时,反危机措施的副作用也日益显现,由于反危机措施出台过程中普遍存在“能哭闹的孩子有糖吃”现象,政治游说能力强的行业和阶层得到了更多支持,反危机措施存在严重偏颇,进一步加剧了其副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要承受发达国家自私自利反危机政策的溢出效应冲击,他们目前的压力更大,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贸易逆差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不,越南、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的热门,现在双双陷入严重通货膨胀:印度食品批发价格指数已达到近11年来的最高点,截至12月12日的一周,该指数同比上升18.65%,此前一周涨幅也高达19.95%,燃料和电力价格指数也上升了3.95%。越南11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6.52%,为今年4月以来最高,12月通胀率在11月4.35%的基础上继续爬升,且为连续4个月上升。对于他们货币金融稳定威胁更大的是本来已经糟糕的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出口锐减而进口不减反增,导致今年前11个月越南贸易逆差上升至104.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0.3%。他们宏观经济稳定性存在何种问题?假如西方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他们又将承受何等冲击?作为邻国,我们不得不关心,有关企业更是如此。
武广高铁票价是德国四分之一遭质疑,相信质疑者会得到不少支持。不过实话说,我觉得在现行贸易体制下,用中德收入来比较票价不合理,因为从金属材料到机车核心组件,高铁使用的很多投入价格都是与发达国家市场价格相同的;除非高铁全部自制,用收入之比来要求票价才合理。不过,只怕这样又会被理直气壮地指责为“闭关锁国”、“不开放”吧!所以,既然高铁已经建成,既然高铁是家企业而不是慈善事业,那么当事者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吧!
(2009.12.28)
2009末旬随笔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