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早破比晚破好
文/倪金节
持续十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虽然对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功不可没,但是这背后所承担的经济风险,和付出的代价却是不成立比例的。房地产泡沫已经膨胀到让包括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在内的中产阶层,都成为事实上“买不起房”的群体。
这也意味着房地产的真实需求不得不出现缩减,而剩下的更多的是社会游资的投机炒作需求。当一个市场,主要靠依赖投机需求来支撑的时候,这个市场也就进入了最后的博傻阶段。而谁接上这最后一棒,也就成为压死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事实上,这个人,应该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成为让泡沫早点破灭的功臣,否则下一个“傻子”所付出的代价将更为高昂。
十多年来,房价一直是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心头的一块心病。仅仅在2008年底,房价的短暂下跌让“蜗居”们无比欢喜。然而,欢喜是短暂的。只维持了短短的两三个月,转眼间,在2009年农历除夕之后,大家发现前不久还摇摇欲坠的房地产价格却重新开始了新一轮上涨之路,目前房地产泡沫亦超过2007年的高点。
一组数据能说明房地产泡沫的程度。按照各地公布的官方收入数据,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可以买2.1平方米到2.3平方米,假设每户为三口人,每套房屋面积为90平方米,房价收入比则为14到15倍,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标准。从全国范围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可以购买3.5平方米到4平方米左右,按照同样的假设,房价收入比约为9倍至10倍。
一般来说,大部分成熟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不到10倍,比如日本是8倍左右,美国纵使是在次贷危机前有了泡沫也才5倍左右,香港现在比较高一点,接近10倍。中国虽然是经济增速极高的国家,收入比倍数高一点情有可原,但是现在15倍甚至20倍的房价收入比却让人难以承受泡沫继续再膨胀下去。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以整整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收入,也未必能买到一套“蜗居”。而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少人需要几乎一辈子的收入用来买房。这样的现实,谁又能承受房价再继续无止境飙升?
实际上,房价不仅仅是中低收入者心头的“痛”。或许除了包括任志强先生在内的房地产大佬,以及某些御用经济学家,依旧认为现在的房价偏低,实际上很多生活在上层社会的政经名流,都已经忧心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惊呼看不懂。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在其博客上这样写到,“昨晚在香港和几位银行家、房地产大亨吃饭,大家对北京、上海的房地产泡沫都很忧虑。最近几次全球和区域经济危机都和房地产的泡沫有关。他们认为中国房地产是目前经济现象最大的危机。的确北京的房价已经不是市场行为了。”
对于张亚勤以及他所接触的这些社会名流,对内地房地产泡沫的忧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房地产泡沫是何等的离谱。被《福布斯》称之为全球第二大金融泡沫也就不足为奇。温家宝总理的遏制房价疯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的“买不起房论”以及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忧心忡忡,则更昭示出高层对于房地产泡沫再膨胀对于中国经济将造成致命性打击的担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高层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年底中央政府的连续“出重拳”即是明证。
而实际上,房地产泡沫已经实实在在地绑架了骑虎难下的中国经济,从2003年房价开始疯涨的那一刻开始或许就注定了今日的困局。从经济增长的结构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巨大(已达1/4左右),不少城市的GDP增长有30%以上来自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有50%以上来自房地产,上下游共涉及50多个行业。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居高不下,对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些年,与房地产投资居高不下“相映成趣”的是银行信贷闸门的屡屡失控,最近5年基本都是只需要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央行年初确定的全年信贷额度,而2009年前三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目标。在中国目前的融资模式体系下,信贷的猛增与房地产的高速增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银行信贷支持-房地产火热-固定资产投资激增-消费需求挤出”,这样的逻辑链条支撑的增长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结构只会继续深度恶化,如果接下来仍然依赖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维持经济增长。其实,这一逻辑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现在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必须痛下决心进行变革,宁可牺牲短暂的GDP增长,也要从根本上凤凰涅槃,让中国经济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增长路径。
所以,可以说不管是从民生为本、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还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不能再让地方政府无顾忌的炒地,和投机者高杠杆炒房这样的混乱逻辑再继续下去。否则,当世界金融危机彻底烟消云散的时候,或许中国的经济危机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