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宜化,一部百强企业的创富史诗
——解读宜化以人文精神崛起之路
在宜化,你看不到阴谋,看不到欺骗,看不到自私,那是一个被过滤了的社会,阳光照在每一个角落,快乐挂在每一个人脸上,幸福洋溢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平等、和谐、尊严、快乐、创造,是我看到的全部宜化。这一切的缔造者——蒋远华,他更是神采飞扬:他不仅是一个魅力型的企业家,更是一个杰出的思想者。他浪漫,但闪耀理智之光;他霸气,但富于宗教情怀。他身上烙满了理想、救赎、爱和悲悯的动人彩色!
这是一位作家,在亲自访问了湖北宜化之后的亲身感受,在向友人介绍宜化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段话。
只要走进宜化,无论是在集团总部、子公司、办公室或车间,你都能感受到燃烧的激情,怒放的快乐,会心的微笑和温润的阳光。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像世外桃源,它有重压,但轻松;有竞争,但和谐;有批评,但阳光;有惩罚,但乐意;有失落,但激情;有挫折,但快乐;有风浪,但平静……无论是在它的办公室、车间、楼梯口抑或是厕所,你都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语录:“家庭第一,工作第二”、“转变一个人的功劳大于开除一个人功劳的1000倍”、 “对于成长中的骨干,要用显微镜看他的缺点,用放大镜看他的优点”、“宁可少赚一个亿,也不丢掉一条人命”……这样的语录在宜化有100多条,都是董事长蒋远华思想的结晶。
这就是湖北宜化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一家企业。他的崛起,就像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美丽壮观,温暖博大,令人赞叹,令人欣慰,令人敬仰……
从2001年,短短7年,这家面临衰败的企业,从5.8个亿到2008年的263亿的销售收入,成就了现代经济的一段神话,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宜化传奇。宜化自己的发展实践证明,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并且这种生产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产生比技术更为强大的力量。
“神话”的另一面——企业改建
有谁会知道,2001年之前的宜化,徘徊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企业内部调度混乱,动荡不安,民怨沸腾,权力失控。整个企业,就像是行驶在海上的轮船,但是已经失去方向,失去控制,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宜化内部一批有理想的员工们都在深深地期盼着……
蒋远华是2001年2月走马上任宜化集团董事长的。那是春节刚过。宜化集团员工们的蛇年春节过得并不开心。由于企业亏损,生产经营每况愈下,银行早已停止了放贷,集团公司的银行账上的现金数目屈指可数。那是一个寒冷寒酸的春节,又是一个忧心忡忡的春节。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渴望改变和发展的宜化,终于等来了急欲施展身手的蒋远华。
不破不立。他在上任后不久,即对集团70%的中层干部进行了撤换和调整,他对人称“领导家属部”的财务部动了外科大手术。他紧接着又组织“公理永驻、正气长存”的主题活动并设立见义勇为奖,狠狠打击和震慑了宜化的邪人邪气。他的大刀阔斧,表现了他拨乱反正的铁腕和强硬,场面足以让人惊心动魄。他这场大变革,引来了部分人的质疑,有人议论,有人提醒,有人威胁。但蒋远华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企业,不进行大的变革,终究无法前进。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后,蒋远华赢了!职工们欢喜雀跃,他们说看到了宜化的希望。想干事的人高兴了,他们说今后有用武之地了。公司副总和中层干部真正感到了压力。蒋远华的权威很快树立起来了。发展到后来,只要他往主席台上一坐,全场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出来,虽然他长得圆脸大耳,慈眉善目,白白净净,面带微笑。
这恰恰是蒋远华的精明之处。虽是险招,实中要害。他明白,在宜化,无论是谈改革谈文化,还是谈管理谈发展,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靠人去执行的。作为第一把手,如果抓不住人,抓不住人心,形成不了统一意志,任何方案和设想都是纸上谈兵。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他对人才的了解和发现,他对职工情绪的把握,早已有所准备,了然在胸。
更惹眼的是他推动宜化改革和发展扩张的胆识和能力。他表现的是一股意气风发、蓬蓬勃勃、笑傲江湖、舍我其谁的霸气。有人说他是天才企业家。他上任时,客户来笔两万元的单子都没法付钱。银行无门,财政无戏,英雄气短。正在这危机关头,他却突然从海南搞来了启动资金。甘雨天降,他只说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他决定把前任董事长卖出去的热电厂买回来。热电厂卖给英电人以后,弊端太多。供热供电受制于人,宜化怎么发展?他亲自跟英电人谈判。英电人用1个多亿元买下的热电厂竟被蒋远华用5000多万元买了回来。他抓住了当时的有利时机。他用他的诚心和气度征服了英电人。英电委派的总经理在离开热电厂时说:宜化的蒋远华是一个“神”哪!接下来PVC工程建设、楚星收购、枣化收购、氯碱工程扩建,以跨越式的发展扩张速度,把宜化集团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让薪酬制度在阳光下运行——统一价值观
宜化集团发展了,宜化职工们得到了实惠,他们兴高采烈,以自己是一个宜化人而自豪。但是蒋远华有自己的设想,他的心中一直有一粒精神家园的“种子”。这粒种子在他来到宜化之前就已经萌发。
蒋远华认为,企业首先要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要研究“以人为本”,研究每个人需要什么。不仅要关心弱势群体,也要关心社会精英;特别是企业,也要关心那些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骨干。
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职工发工资。过去宜化职工月工资只有350元,职工没有积极性,没有积极性就更没有钱发工资,那样下去宜化只有关门。于是蒋远华借钱、贷款给职工发了工资,而且把过去拖欠的工资全部补发到位,并公开宣布即使再苦再难,职工的工资也要发。职工们欢呼,热泪盈眶。蒋远华说,他只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决了人的生存需求即温饱问题,同时也求得了宜化的稳定。
他转而研究那些副总经理和企业骨干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尊严。工资低、待遇低,谈何尊严?副总经理没有车,谈何尊严?他会用心把企业搞好吗?有些副总又掌握很大的权力,比如每年销售化肥200多万吨,每吨少卖一块钱,宜化就要损失200多万元,一台车却只要20万元。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在宜化领导和骨干层实行年薪制的长远意义。从现代管理上讲,如果我们今天靠低工资降低了劳动力费用,不用考虑劳动生产率问题,明天则可能因为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太低,使劳动力费用居高不下,结果只能通过压低工资来抑制劳动力费用的上涨,而低工资反过来又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看看印度吧,印度劳工的劳动生产率虽低,高级管理和工程师们的劳动生产率则和美国的同行接近,这就降低了印度在行业领域的劳动力费用。结果,美国的计算机、高科技后勤服务业纷纷进入印度。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反观宜化,如果再不进行分配制度改革,长此以往,宜化同样会陷入那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年薪制的实施又体现了蒋远华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心细如发,引而不发。他是师出有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行试点,步步推进。宜化的年薪制是从奖金制过渡来的,起源于季戊四醇车间的试点。过去,宜化的季戊四醇年生产能力设计为3000吨。蒋远华承诺车间主任:你若把季戊四醇的产量提高1吨,我就给你增加5元钱的奖金。而增产1吨宜化可赚取1500元,让他个人多得5元,这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如果猛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肯定会反对,所以要有策略。于是他在一次职工大会上提问:公司赚1500元,而让管理人员多拿5元钱,大家答应不答应?职工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坚决答应!这一奖励措施实行后,季戊四醇的产量从3000吨迅速增长,当年就达到了9000吨,增加了6000吨。这6000吨中,个人得了3万元,而公司赚了900万元。
宜化就这一现象在全公司展开讨论: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每个人都要说一句话。观点在《宜化简讯》上刊登。答案是人人都说好。现在季戊四醇的年产量已达到了3.5万吨,是设计能力的10倍。接着是提高管烧煤的车间主任的待遇,节省的支出与骨干和员工的收入挂钩。因为一年要烧煤200万吨,价值约6亿元,若节约1%,就是600万元。宣布不到一个月,每吨合成氨的耗煤量就从2吨降到1.8吨,而合成氨的年产量是60万吨,由此节省支出3600万元。公司又借此在全体员工中进行讨论,得到了一致认同。在两次试点后,奖励手段从生产系统推广到管理系统,采购部长的年薪增加到6万元。2001年,宜化只有6个骨干实行了年薪制,经过测评和问卷调查,员工们认为做得最好的事就是提高了骨干的待遇;让企业赚了钱,职工也增加了工资。宜化总部公开这一调查结果,然后普遍提高了管理层的待遇。一个职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你一个月只拿1500元,你的部长一个月拿15000元,相差10倍,你有什么想法?他说了一句话:部长拿15000元,是比我多10倍,但这样是为了让我能长久拿到1500元。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让职工群众认可了,企业文化的统一价值观就形成了。
平等、自由和尊严——文化再造
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使蒋远华思想长驱直入,无处不在。一位北大学子,分到宜化便拿6万元年薪,他惶惑地问董事长:我身边的员工有没有意见?我上面的经理有没有意见?蒋远华笑着告诉他:在过去的宜化这样是不行的。但现在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有统一的价值观,大家知道你现在虽然值不了这个价,但相信你以后肯定会值。因为你的知识能为所有人带来好运。
随着宜化文化的不断浸染,平等、自由和尊严的理念被植入每一个人的灵魂和血液。扫地和守门的员工都能自觉感到,宜化的辉煌有他们的一份。董事长坐着奔驰轿车,他们是多么的光荣和自豪!
这便是蒋远华思想的强大魅力。难的不是思想的形成和奇异,而是思想的认同和魅力。思想的成熟需要用爱来滋润,思想的传播需要用爱来铺路。蒋远华是那样深爱他的宜化,那样深爱宜化的每一名员工。他比谁都清楚,是成千上万名朴素而真诚的宜化人承载着他的抱负,放飞着他的梦想,实践着他的思想,分担着他的痛苦……在宜化最艰难的时期,是身后无数道信任、坚定而又深情的目光照亮他坎坷的前路,是无数双有力的臂膀簇拥他涉过一道又一道险滩。他在山乡长大,身上流淌着最朴素的亲情。太多的感动,使他在意念里把员工当作了亲人,他要让亲人们过最好的生活,住最好的房子,让亲人的孩子们上最好的学校……
而员工们呢?他们最懂得什么叫感恩。年轻的董事长身上凝聚着他们的理想、希望、幸福和发自内心的爱。看见董事长的笑脸,他们由衷的快乐;听见董事长的声音,他们满身的温暖,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董事长在视野里出现,一种安全感会油然而生。董事长有病,哪怕一点小病,他们都默默的祈祷;董事长出差,他们天天牵挂……他们编了一支又一支歌唱董事长的歌,董事长不让他们唱,媒体也不让他们唱,但他们在心里唱!那么深的感激,那么多的信任,他们想忍,但是忍不住啊!董事长生日那天,没有谁和谁相约,他们带着自编的舞蹈,自编的歌,他们流着泪跳,流着泪唱,直唱得董事长也泪流满面,心里说:这样的职工,我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献出一切!因而,他不停地制造感动,不停地制造感恩,不停地制造快乐,不停地营造亲情……他常说:我们宜化,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广纳天下贤才——人才机制
有人问蒋远华:你最重视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人才!企业文化研究“以人为本”,而真正的着眼点就在于人才。企业有了人才,于是有了财富。
2001年初,宜化“813”工程完工后,尚欠施工方近8000万元的工程款。蒋远华着急。办公室干打开水活的林文强找到蒋远华说:企业亏损,你这个董事长不好当,我可以帮你把“813”的债务降下来。林文强是1989年华东理工大学经济管理毕业的本科生。蒋远华二话不说就用了他。经他一个星期的审计,就减下了1000万元。林文强写信说,有把握减下5000万元,但条件是给他15名大学生。蒋远华连夜开会研究,决定给他30名大学生,专门成立了宜化工程价格中心,任命他为中心主任。通过半年的审计,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工程审减近7000万元!
谁不说近乎天方夜谭呢!宜化震动了。这里边可能有腐败问题,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素质太低,很多损失是由于管理者的昏庸和无知造成的。蒋远华因势利导,提出用大学生来置换宜化的管理层,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大权真正交到有知识的人的手中。他说,1个大学生未必如1个高中生,但100个大学生绝对超过100个高中生。就像种树选树苗,大学生的成活率可能是95%,高中生的成活率可能只有50%。听了蒋远华的这番话,在宜化多年受压抑、被弃用的500多名大学毕业生是何等的扬眉吐气、激情勃发!看仪表的烧煤的当了部长,推车的守门的成了主任,打开水的管阀门的提拔为处长……宜化这艘现代企业航母上的所有关键岗位,再也不是太监、跑堂、贩夫走卒、南郭先生等把持了。一大批忠诚敬业、有专业知识、懂现代管理的人才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希望。
这是宜化文化中最为得意的成功:最有价值的引进是人才的引进,最有价值的投入是人才的投入。人才是宜化最大的骄傲和最重要的资本。2001年以来,宜化每年都要从全国重点高校选拔招聘百名毕业生来宜化工作。工资待遇可以由受聘者提出。
宜化在人才问题上又坚持两点论,即惟人才论,但不惟文凭论。传统观念下的论资排辈在宜化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破格任用。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你就会闪光,就会重用,就不会被埋没。宜化有博士学位的副总经理,又有第一学历高中的副总经理和子公司经理;有清华大学毕业的年仅23岁的生产部部长,又有仅是中专学历的技术权威、能源事业部部长。宜化是渴望成就事业的人才大舞台。是人才,你就舍不得宜化;是人才,你就有用武之地。所以有人形容说:别人用人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用;蒋董事长用人是广纳五湖四海水,云集天下贤才。有麝自来香,强如大风扬。风度改变格局。于是宜化成了创新思维的大平台。
乡土地走来的蒋远华——且看掌舵人
如今的宜化,万众同声,一呼百应,生机勃发,蒸蒸而上;如今的蒋远华,叱咤风云,激情澎湃,胸怀大志,光彩照人。然而有谁知道,一个年轻企业家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洒下的斑斑血泪和历经的一段又一段悲苦的心路历程?
辉煌而喧闹的后面,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和孤独。尼采说过,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注定终身与孤独为伴。不难想象,在宜化文化形成和实践的过程中,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一个年轻人久伫寒窗,凭听内心思想裂变,新芽破土,观念爆破的声响。有谁能够理解,一种思想的形成,必须要经历绝望、痛苦、毁灭和再生的过程:十月怀胎,蝉蜕期中,这是生命的规律。蒋远华无论怎么优秀,他都无法逃脱心灵必须要经历的千万次伤害和千万次磨难。
他出生农家,贫瘠和艰辛是他最早的人生体验。有幸获得这广阔的人生舞台,他感恩上苍,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所有爱他的人,感恩那片养育了他而又把他送出了山门的狭小而深情的乡土……没有谁比他更懂得化肥对农村多么重要,对乡土多么重要,因此他最初的理想,只是为农民生产最好的化肥;而现在,最好的化肥已不足以满足他远大的抱负,他想让土地生长自尊,农民享受平等,文明没有界线,人格没有区分。他深深懂得,当今社会,一个有思想,有政治抱负的人,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非议、谩骂和指责只是微风细雨。一个坚定了信念的人,他心无旁骛,等闲视之。他也懂得,人生苦短,生命有限,激情的透支和生命的燃烧不可回避。于是他反复吟唱《康熙王朝》里那句著名的歌词:真想向天再借500年!
然而,蒋远华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高额年薪和奔驰轿车,而是他创造的宜化文化在打造了宜化经济奇迹的同时,正通过各种渠道向整个社会辐射,影响和改变着多个阶层的各类人群。这是一个思想者的欣慰。
但是我要说,一个思想者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打造一个中国百强企业,而是为人类文明留下不可抹灭的精神屐痕。
(撰文/销售与市场农资刊记者 惠永生)
本文摘自 企业管理出版社《解密——中国农资著名企业成长密码》一书 定价:85.00元
《解密——中国农资著名企业成长密码》通过讲述20多家著名农资企业的传奇成长经历,生动再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让读者在充分享受这既惊心动魄有酣畅淋漓的企业故事的同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高成长企业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