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治理八年补救


地灾治理八年补救

 

“对库区来讲,防地灾的任务远没有结束。我们丝毫不敢松懈,这是一场持久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桂林汤耀国

 

1120,三峡重庆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和三峡库区地灾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国家级竣工验收。国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历时8年之久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身为云阳县地灾防治中心主任的张保民,目前每周仍有四五天时间值守在地灾点上,他对本刊记者说:“对库区来讲,防地灾的任务远没有结束。我们丝毫不敢松懈,这是一场持久战!”

三峡库区海事部门日前发布航行警告,称有30处“重要”等级的滑坡险情时刻威胁着库区船舶航行安全,这些险情散布在下至巫山猴子包,上至涪陵镇安场400多公里的岸线,以及大宁河、梅溪河、双江河口等次支河流沿线。

库区地质专家透露,根据近年的排查,重庆库区存有地灾隐患点9300多处,其中3800多处是受三峡蓄水和降雨影响逐渐新增的,仍有4万多民众受到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

这种局面,无疑大大超出三峡工程论证的预期范围。在1988年完成的地质地震专题论证报告中,专家组认为稳定条件差的岸坡仅占库岸总长的1.2%140个体积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崩塌滑坡体中,稳定性差和蓄水后可能失稳的大型滑坡体22个。报告更多关注了滑坡体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认为可能失稳的滑坡体总体积只有3.8亿立方米,即使全部滑入水库也对水库的库容及寿命无实质性的影响。

甘宇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承,最初的设计规划对地灾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投入治理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库区国土官员和地质专家表示,尽管在移民搬迁之初,国家就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初步勘查,但真正意义上的地灾预警监测1999年才全面启动,大规模的治理则始于2001年后的“二期治理”。

甘宇平说,鉴于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对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2001年国务院正式强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也是三峡工程建设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需要给予充分的投入,在水库蓄水前集中力量,抓紧治理。之后,编制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继启动了二、三期治理工作。

彼时,迁建时间紧迫,不少移民城镇已经开工建设或完成了搬迁,有的还搬到了地灾带上。今年1016日,受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影响出现重大滑坡险情的巫山县曲尺乡集镇就在地灾带上。事发后,本刊记者赶赴现场察看,民宅中一些裂缝宽到可以伸进成年人的拳头。

曲尺乡于1998年完成移民搬迁,直到2002年新集镇所在的塔坪地区才被专业地质单位勘查认定为老滑坡。这个将曲尺乡集镇完全包裹的滑坡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总方量约3800万方,属特大岩质滑坡,使集镇3000多居民的安全受到影响。

据本刊记者在库区多年的了解,类似情况不在少数,甚至包括奉节、巴东等移民县城,因为周边地质普遍条件较差,以及移民搬迁时间紧,都曾数易其址,至今仍然受地灾困扰。

重庆市国土局负责人表示,虽然有一些遗留问题,但总体来讲,耗资约120亿元、长达8年的全面防治,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大为改观,以重庆库区为例,地灾防治全面开展以来,规划实施各类防治项目共6797个,其中工程治理537个,实施搬迁避让项目354个,搬迁避让39050人。目前,覆盖整个库区的地灾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范围内没有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今年9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指出,三峡工程建设造成库区大面积岩体裸露,大跨度高边坡出现,破坏或降低了岸坡的稳定度,蓄水后使围岩遭到侵蚀破坏,加剧了一些固有的地质灾害且诱发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

与会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则认为,三峡地区一直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出现问题并非三峡工程造成的,三峡工程的地质减灾作用明显,经过几次蓄水、泄水滑坡体都被释放之后,新的库岸肯定会变得更加安全。

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原论证评估认为,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以后,必然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库岸再造问题,根据国内外经验,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35年,可能会产生一些崩塌、滑坡及涌浪灾害,需密切防范;5年后,仍需对地质灾害予以监测监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亦称,三峡库区进入正常运行期后,由于水库常年水位变幅达30米,加之库区工程建设、航运等扰动因素,地灾活动会经历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态”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