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后反思(一)


  2009年10月,北京教育学院的车老师委托北京四中的赵立剑、徐雁两位老师和我作关于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高中历史研究课,以供09市级骨干班的老师们研讨的任务之后,我就在想,作哪一节课才能既让老师们有收获、又让我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呢?想来想去,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必修一的这节《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展示给听课的老师们。

  说实话,作这节课,真的很难。

  难点之一,在于学生的认知难。

  虽然说,此前的学生们已经学完了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和世界历史的近代部分的内容,但是若是让学生们在学完了这些知识之后,能够对本节课的相关背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我的这节课能够比较好的展开的前提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能够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比较深入的认识到蒋家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二是要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当时能够为新中国借鉴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政治制度——不管这些政治制度是专制的也好,民主的也罢。如若没有上面这些基本的认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这节课是没有办法展开的。

  难点之二,在于学生的理解难。

  即使学生们对于上述所说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这节课还是非常之难。因为这节课里面,相关的概念太多了,诸如什么“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战线”、“在野党”、“反对党”、“执政党”、“参政党”、“民主集中制”、“国体”、“政体”、“联邦制”等等。光是要解决这些概念,所要花费的时间,就差不多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更甭提本课具体内容的展开了。

  难点之三,在于学生的认同难。

  即使学生对于上述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这节课还是非常之难。因为我们通过这节课的讲述,不是仅仅要我们的学生了解和理解“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深刻的认同下面的这句话:当时的中国,只有实行上述这三大民主制度——注意,是“三大民主制度”——新中国才有希望。而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处在当今这样一个非常开放的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于外面的世界非常渴望——老师要想说服他们,还是非常困难的。

  难点之四,在于师生间的沟通难。

  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具体到我来讲,还有一个是他人不具备的难点:我在北京四中,给北京四中的学生们讲课。而此前的我,并没有时间来与这些我从来不认识的孩子们进行过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的沟通——也就是说,我对这些孩子们,没有一点儿的了解。没有一点儿的了解,怎么能上好一节课啊?其实,我也非常想跟这些孩子们事先沟通一下,可真的就是抽不出一点儿时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