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人类有史以来最壮观、最具雄心的“减碳”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如期召开。192个国,110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各国记者、科学家、环保主义者,绿色联盟代表、各色非政府组织代表、神父和石油寡头的说客等,共有16000名各种人物正式与会。那阵势绝对超过任何一次联合国大会。
本周二,首轮大会发言开始:
威尼斯的市长痛陈:海水倒灌,城市人口剧降,地球若高烧不退,威尼斯到2030年将变成一座没有市民居住的“鬼城”;
印度代表忧心如焚: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20年后发源于此山脉、泽惠亚洲10亿人口的五大河流将面临缺人甚至季节性断流危险,若继续听之任之,亚洲将引发空前的生态灾难;
斐济代表在麦克风前失声痛哭:请救救斐济,救救斐济的文化。最近30年间,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周边的海平面上升了一头苏格兰羊的高度,假如地球继续变暖,15年后斐济将在万顷波滔中整体消失;
在上海,一则2050年上海将因海平面上升而呈大面积沼泽化的消息在市民中广为流传。周二一早,体制内专家通过广播“辟谣”,声称上海周边海堤高程留有足够余地,但却回避了上海周边海平面持续升高的事实......
中国国内许多媒体都派记者前往哥本哈根,仅上海一地,数家媒体派出“特别报道组”,声称全程见证气候峰会的方方面面,新闻大战硝烟弥漫却难掩“特别报道”内容的苍白。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究竟该写什么?
中国政府赶在会前两周就提前宣布:以2005年为其数,到2020年单位GDP“减碳”40%-45%。这是量力可行、彰显“中国责任”、又不自缚发展手脚的“减碳”承诺。照说,这就是中国媒体赴会报道本次气候峰会最该浓墨重彩的报道重点,说得更具体些,中国“减碳”首先是“内政”而非“外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头羊如何与发达国家的博弈理当淡化,传达峰会拯救地球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国内民众从今开始适应“低碳生活”才是本真的职责所在。
“减碳”不只是政府的任务,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落实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个细节和每个不良习惯的改变。
办公时少用传真多用QQ、MSM、电邮传递商务信息是“减碳”;家电和电脑不用时不待机是“减碳”;公休日少开私家车改乘公交车出行是“减碳”;旅行时多坐火车少乘飞机是“减碳”;用手帕替代手巾纸是“减碳”;少用一次性筷子牙具是“减碳”,抽水马桶内放一只灌满水的大号可乐瓶是“减碳”;把白炽灯更换成节能灯是“减碳”;把空调温度打高两个刻度是“减碳”;景观灯每天少开两小时是“减碳”;把草坪改种树木是“减碳”;少上健身房多选择户外活动是“减碳”;当官的有钱的改坐小排量轿车也是“减碳”......总之,“减碳”就是适度节制我们的欲望,就是改变我们已经养成或正在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
气候峰会的博弈本质不是该不该“减碳”,而是发达国家如何率先“减碳”以及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碳”时,愿意出多少钱,提供多少技术支持。就中国而言,13亿人口的国情所致,我们即便有朝一日步入发达行列,也不可能再如今天的发达国家那样,过上不受节制的“奢侈生活”。
物质天不灭,好莱坞大片《2012》的宗教咒语不可能摧毁人类的家园,倘若哪一天地球真撑不住了,凶手一定是人类自己。为自己、为家庭、为子孙后代、为整个人类,让我们从现在起开始有意识“减碳”,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减碳”就是“节欲”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