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乳业危机、百度风波给我刺激很大


《中国经营报》: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发酵,短期英语培训市场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冷却与收缩。华尔街是贪婪而凶猛的,保持30%增长对新东方来说,其实是很难持续的。如何平衡资本的苛刻要求与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矛盾和冲突?
       俞敏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的分校经济效益最好,保持着20%以上的增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依然在快速增长,成人英语培训估计会受一些消极影响。深圳、广州、上海,沿海地区的分校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明显。寒假结束后,我会要求财务部门汇总各方面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召开一次内部的深度研讨与分析,然后采取下一步的具体应对举措。现在我们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后发制人。
金融危机肆虐,中国概念股在海外资本市场普遍掉得比较厉害,有的公司市值已经蒸发掉了50%以上。新东方的股价跌得比较少,目前一直在50美元上下浮动,说明资本市场对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毕竟,新东方的业绩表现总是能够超越资本市场的期待。
新东方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不存在太多障碍,因为新东方的高管都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之一。教育产业有其特殊性,比如求稳求实,资本市场的要求则是快速、高速,表面上看这是一对矛盾体。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把资本市场的严苛要求与自身发展平衡好,追求一种保证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合理增长。2008财年到2009年5月底结束,我估计这一年的增长应该会在20%以上。英语培训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新东方来说,“全教育”一定是方向。这是持续发展、均衡提升的客观要求。
《中国经营报》:2008财年第三季度,新东方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250万美元,同比增长50.5%,主要由于扩大学校和教育中心网络,导致员工人数增加。目前,新东方的员工已经膨胀到9000多人,面对不断摊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如何应对?
俞敏洪:2009年年底,新东方的员工总数肯定超过1万人。近几年以来,新东方员工每年至少增加1000人左右,人力资源开支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新东方一年的人力开支是4个多亿元。通常来说,每个月我都会对人力开支进行监控与调整,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加以修正。新东方本身就是人力密集型的教育企业,人力开支是一种必须的投入,但是我们会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合度的范围内。新东方是否会落入过度增长的无奈之中?在我看来,高增长是实现职业成就感的一种必须,发展越快的公司对人才的积聚越强烈。
从本质上来说,我是英语老师,从事的是教育行业,我有自己的商业底线与准则。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新东方最大的危机与风险是什么?乳业危机、百度风波,这两件事情给我刺激很大。我们开始认真研究新东方的任何一个风险点,潜在的与显性的,都要考虑进去。最高决策层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抉择,这是新东方能否在更大层面突破自己、继续提升的关键。所以我必须加强个人修炼。
《中国经营报》:目前为止,新东方在全国范围内有41个分校,为了合理管控这些分校不致失控,新东方进行了垂直管理、分权授权的努力与尝试。管控分校的过程中,你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俞敏洪:对于分校,我的管理不能说是过细,但是一些原则性问题必须亲自过问,比如,财务问题,主要干部的任免,重大的市场策略,重点文件的发放。有些时候会出现陈向东认为正确,我认为不对的情况。我是新东方的董事长、总裁,新东方不能偏离我认为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是我的原则。副总裁们当然希望我少干涉,他们可以撒开手去干,这我是非常赞成的。但是,个别时候我还是会有一些习惯行为,比如,当下面分校的人给我写了封信反映问题,我看过之后,马上就批复下去。原则上应该是主管副总裁去批示,我把意见反馈给副总裁们。当然,这样的插手管理行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中国经营报》:从最初的分区管理方式,到垂直管理再到如今的矩阵结构,在分校管控的敏感问题上,新东方一直在有意识地强化“权利上收、中央集权”。这样的管理思路指导之下,分校在决策、行动上的灵活性与高效力如何体现?
俞敏洪:经营权、财务权,分校都是有的,预算内的权限都有。超过预算的支出,要上报总部审批。人事权方面,分校校长对主要干部的聘用要经过总部报批这道程序,以前各地分校对此不理解,现在大家统一了认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新东方人事体系的一致性。新东方属于多元型结构,我们一直在思考结构优化的长远问题。运用制度与体系的力量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这是新东方的挑战。预算外的决策都要总部决策,重大决定都是集体做出,应该说,新东方已经完全走出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自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之后,大部分创业元老逐渐淡出,新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中国经营报》:近几年以来,新东方主要立足于省会级城市建设分校、快速布局,下一轮竞争的焦点势必集中在二线城市。新东方曾经对外宣称2009年将加大并购的力度与广度,这种并购是否主要在二线城市进行?
俞敏洪:2008年7月,兰州新东方学校开张,已经培训了1万多学生,有1000多万的收入。新东方在省会级城市的布点基本差不多了,贵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这些城市暂时还没进去。现在是要调整策略,在二线城市积极寻找机会,条件成熟的去开分校。我们已经敏感地发现,在二线城市发展,如果新东方还采取惯常的直营方式的话,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人力成本太高,因为你要向这些分校派驻职业人士。在二线城市,有很多当地的英语培训机构有着很强的成本优势,比如他们很多是家族企业,人力成本比我们低。并购的机会有很多,我们现在很慎重,之前考察了不少二线城市的英语培训机构,很多英语培训机构的财务状况非常混乱,管理方面也比较糟糕。美国资本市场的要求非常严厉,在并购对象的选择方面,我们务求审慎,看不准的前提下宁可暂时不介入,继续观察,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