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中彩者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传统欧洲文学大国——英国——显然被冷落了。诗人苏利-普吕多姆不仅为法国夺得了头彩,1904年,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又获得了这一殊荣,只不过他是和西班牙剧作家何塞·埃切加赖同时加冕,历史学家荻奥多·蒙森于1902年就为德国争得了荣誉,1906年,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也分享了这种荣耀,获得者为诗人乔祖埃·卡尔杜齐,1905年的获得者,波兰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小说家亨利克·显克维奇,也可视为斯拉夫人的骄傲,1903年,挪威诗人比昂斯腾·比昂松击败了他的同胞,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为斯堪的纳维亚竖起了光辉的旗帜。英国什么时候轮到呢?1907年,来自莎士比亚故乡,与印度有着紧密关系,不赞同泰戈尔在民族运动中的表现的小说家、诗人吉卜林终于是中彩了。
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作家、诗人,1907年诺贝文学奖获得者。1865年12月3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画家和学者,曾任孟买艺术学校和拉合尔市博物馆馆长。
1881年,吉卜林出版了诗集《学童的抒情诗》。1884年在《军民报》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百愁门》,1888年在任《阿拉哈巴德先锋报》期间,先后出版了7本短篇小说集,如《山里的故事》、《人力车怪影》等。这些作品以印度现实生活为题材,描写英国军民在印度的生活和印度人民的处境,给他带来了声誉。1889年开始周游中、美、日、南非、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他最有影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丛林之书》、《丛林之书续篇》,写印度原始森林中的动物的故事。
1901年出版长篇名作《基姆》,讲述一个驻印爱尔兰士兵基姆随西藏喇嘛在印度寻找圣河,并参加英军间谍活动的故事。叙事生动,有着浓厚的印度民族风情。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还有大量的散文、随笔、游记。异国情调是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