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 第一章 王虚怀


              强国梦      王虚怀

 
《建国一百周年科技庆功大会的畅想》
 (第一章)
     永不休止的时钟一秒一秒均均衡地飞速向前奔驰着。它永远不会停顿,更绝对不会倒退。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对从事科技攻关的勇士来说,永远感到拼搏的时间不够用;对体育健儿来说,多年苦练在那一刹那时间勇夺为祖国争光的冠军;对炒股者来说,时间是决定赢输的关键;而对游手好闲者来说,虚度光阴是那么漫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对研究宇宙起源的科学家来说,仅仅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他们全心身地要提示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如何转化为现在的宇宙物质和能量;而对研究超自然状态的极限科学家来说,又是那么样的漫长,他们在研究激光超短脉冲、分析爆炸过程、观察天体射线等,往往在多少万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得出能量释放和物质结构的大量信息和数据。
 上午十点整,在这每天必须经过一次的时刻里,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而在公元二0四九年十月一日的上午十点钟,却是一个非常不平常的时刻,这一瞬间显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风雨艰程中走过了一百周年。
  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建国百年全国科学技术庆功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让时光回转一百年前的此时此刻,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今人们从影视中仍然历历在目。一百年前,有谁能想到,一百年后的中国科学技术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它将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刚从旧中国留下烂摊子中诞生出来的新中国来说,即使是最有权威的预言家,也是很难料想的。
    从一九四九年到二0四九年的一百年间,我国科学技术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只有865人,还有174人约占20%尚在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科技实力是微不足道。例如,旧中国一个镭学研究所成立十多年,全部工作人员不超过五人;再从计量科学来说,国民党留下来的只有一根营造尺,两个铜砝码,再就是市场上常见的尺、斗、秤,还是秦始皇统一试题衡时就有的标准;建筑上用的还是秦砖汉瓦;农作物耕种还在使用几千年前简陋的劳动工具;基础工业更是少得可怜,产业工人还不到总人口的1%,绝大部分牌模仿洋人,依样画葫芦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时间里,我国科学技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专业科研人员291万人,而从事科技的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人员)数以千万计,专业科研机构几千人,每年的科技成果几万项,科研内容几乎囊括世界现代科技所有领域。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其中有:科学家李四光根据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壳运动的规律,发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条件,并开发出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严厉驳斥外国权威散布中国贫油的谬论;1965年,我国科学家钮经义、汪猷、邹承鲁、邢其毅,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为祖国争得一项世界冠军;1960年3月,科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是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带电的反超子;1954年,由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创建的工程控制论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这一理论直接推动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数学家吴文俊从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入手,创立了一整套机械化数学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农学家袁隆平以独特的创新思维,把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与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开辟了有效途径;1989年7月投入运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是一台能量为2*2.2GeV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其亮度指标是当时国际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平,等等。
       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头50年的四大科技创新群体是:两弹功勋群体,有邓稼先、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周光台、黄祖洽、于敏等;火箭功勋群体,有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任新民、杨嘉墀、王希季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核酸群体,有王应睐、邹承鲁、汪猷、曾天钦、钮经义、邢其毅、王德宝等;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群体,以王码汉字王选为首的青中年闯将组合等。还有无数个科技创新群体已产生或将要产生,在科技名人录中永放光芒。
     从20世纪末世界科技竞争力水平来年,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布的2001年《国际竞争力报告》称,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为28,2001年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排名为26。由此可见,当时与发达国家科技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理论创新仍没有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上到下已深知技术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未找到理论创新从何下手这个根本核心上,因而主要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仍被国外所掌握,也就是说,技术上赚的大部分钱却被外国人拿去了,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仍是十分严峻的。
       从21世纪初到2049年的50年时间里,我国科技获得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路线科技理论创新——核心技术的突破——技术创新产业化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在今天的庆功大会上,要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主要领域的产业化水平已处于全世界绝对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已把发达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在全国16亿人口中,20%左右的人们过着大康生活,60%左右的人们过着中康生活,还有20%左右的人们(主要是指老残家庭和边困地区)过着或接近过着小康生活,人们充分地、尽性地享受着科技给他(她)们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实惠。吃的是全效应健康营养食品和传统风味特色快餐,而把过去吃的食品作为忆苦思甜的内容;穿的是御寒散热健身的轻软倩丽的各式时装,而把握0世纪还穿着脓包似的棉大衣的人们作为亲谈趣闻;住的是智能自动调节的多功能休闲宅院,而把过去的火柴盒式房屋作为仓库或储藏物品的场所;行的是海陆空三用自动调节的多功能车,而向过去挤公共汽车上下班的苦楚永远告别;还有……
     当今中国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来自科技工作者日夜辛勤的汗血结晶,更来自党中央21世纪初果断英明的决策。党及时提出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人、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手段,以创造先进文化作为繁荣人民精神生活的动力,以实现人民的最高利益为最终目的战略措施。在这一总的纲领指导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路线就找到了明确目标。这是因为发展先进生产力主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最高利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给科技创新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给全国各条战线的科技创新工作者指出一条金光大道。
    全国科技工作者认真总结建国后前五十年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发现前五十年主要教训是科技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自己很窄的专业范围内打深井,在很小的技术圈子里谈创新,必然收效不大。另一方面,跟踪国外科技发展后面亦步亦趋,思路和理论上不可能有较大的突破。科技创新不能只局限于认识物质世界上,而应建立一整套最佳发行物质世界的独创理论和方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曾经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说:基础研究是一个公司的血液,不断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还需要从基础研究这个源头突破。假如基础研究没有在思路和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后五十年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
    国家科技领导部门及时洞察到这一方向路线上的大问题,及时地、果断地在全国抽调一大批具有开拓性强的老中青三结合的专家队伍,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象探测深藏的宝矿那样,在数以千万计的住处中进行筛选,再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研讨,最终得出:全效应法是一种最高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发展观。全效应法创立了一种三生万物三应模式科技方法论。物理振动激发效应、化学键构模拟反应、生物识别调节感应三结合的中国式发展科技理论创新模式。建国后第二个50年正是依照这一新模式,使中国科技产生质变的飞跃式发展。
     现在让我们简单回顾三应全效应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会对我们21世纪头50年中国科技飞速发展有如此巨大的功效?三应科技理论创新模式的核心是,是继承和发展了我们的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术的三生万物的简明而又深邃人道理。我们知道,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具有三元性。在20世纪沿续一百多年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随着21世纪初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测试手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发现二象性对许多非线性光学无法解释,而光具有波粒色三元性将从本质上使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创了新阶段。不仅如此,三元性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实用的规律。天(物理)、地(化学)、人(生物)三和谐协调发展是科技理论创新的基础;能源、材料、信息三者的最佳转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科技理论创新的关键;人、财、物三都以合理结构纵使才能发挥科技理论创新的最大功能;科技(开源)、经济(促流)、社会(环境)三者最佳协调节器才能使科技理论创新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等等。20世纪以前的绝大部分专家和学者仍局限于传统学科的的范畴中,为迈进到,进行了长达4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争鸣和研讨,真理愈辩愈明,最后的理论不仅占据了统治地位,还进一步给三应模式充实和完善了创新理论体系。
全效应三应模式的第一应”—— “物理振动激发效应是物理学的理论创新。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一九00年,德国普朗克用数学内插法得出一个经验公式:E=hv。先建立量子论,后来逐步形成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利用统计集合来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提示了比宏观物体运动更普遍、更深刻的物质运动形式。20世纪末,用量子物理来解释现代物理的新效应愈来愈困难,困难在于非线性现象和各种不稳定性效应,不仅计算繁复,有的不可能;原来认识物质世界内容多,关键在于改造物质世界内容少。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空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飞跃却还没有对这种认识论提出一整套方法。面对世纪末的全效应法横空出世,正是如何改造物质世界的一整套方法论。人们从运动的三种形式(往复、旋转、振动)中发现,以振动激发内能最大。这是因为,振动其原子仍能单独存在,但其电磁波却叠加起来。激光就是20世纪中期振动激发的例子,但当时并未全面推广到各种物理效应中去。
      被称为物理学发展第三阶段主要樗的弦理论,与以前的物理理论有着根本不同。它假定物质的基本组成不是点状的粒子,基本粒子实际上都是一些小而又小的弦闭合圈。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的的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这进一步说明,研究物理的振动激发效应,是从更深层次上提示物理最本质的规律性。
     现在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在各种物理效应中全面应用综合振动激发方法,制成多少万种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器件和新产品,给各国创造出多少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但具有独特奇迹的还是我国科学家开拓的天地人合一的三种(离子流动力能、自然界强态匹配的充电能和振动激发瞬态超高能)新能源,彻底改变了世界前几百年形成的能源结构,给子孙万代创造了美满幸福,永无能源污染的良性生态环境。
 三应模式中的第二应化学键构模拟反应是化学的理论创新。键构模拟方法是化学继原子论、元素周期律以来实现第三次开拓性的飞跃发展。化学的第一次飞跃是一八0三年英国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他发现每个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的重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给化学的发展开辟新时代。但他片面强调原子是不可分的,也阻碍化学的发展。化学的第二次飞跃是一八六八年苏联门捷列夫揭示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以上两次飞跃都是围绕着物质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进行的。故只局限于纯物质的分离、测定、结晶与分析,不能从本质上、内因上揭示物质结构、动态、合成规律。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决定基本物性的化学键,但由于化学键的计算属于量子力学的多体问题,其波动方程的精确求解是极为困难的。有位化学家曾说过:要计算铁原子精确的波函数,即使用全世界所有的纸张也还不够。而键构模拟方法简便易行地解决了一步创造新化合物的问题——它是将化学键六个参数(键能、键电负性、键长、键角、键磁极量、键共振值)进行定量数学化,作图综合到模拟键构图中,再与理论键构图相对照,发现差距不断地进行修正,使其无限趋近于理论键构图,从而达到设计最佳新化合物的目的。它是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化学科技人员得心应手的地图,已为我国能源、材料、信息、高效催化剂、尖端科技等领域设计出成千上万个最佳新化合物。我国创建的化学键构模拟方法,实现了世界化学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研究化学反应的核心是揭示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规律。化学是与许多学科之间交叉的中心学科。因此,化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制造新物质、创造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21世纪初,呈现在化学家面前的难题重重。例如,如何打断CO2N2等稳定分子中的化学键;如何合成像生命过程的酶那么高效的催化剂;如何搞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的化学机理;如何搞清楚活体内信息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生理调控的化学机理,等等。后来研究发现,所有这些化学分子的本质关键在于对化学键的调控,而应用键构模拟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
   今天,键构模拟方法已在国内外化学界获得最广泛的应用,已合成成千上万种新分子、新催化剂和新化合物,创造出多少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学家独创的类金刚石涂层、耐高温复合多聚物和超高效互激催化剂,是彻底改变世界材料科学中的闪烁出万道光芒的三颗明珠。
      “三应模式中的第三应在生物学的理论创新是生物识别调节器节感应。20世纪以前,生物绝大部分停留在研究分类、组织结构、细胞功能、基因等单因素表面现象问题上,对许多生物的本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大部分的生物机理仍未彻底搞清楚。生物是一种具有严密秩序机能多重多级动态反应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复杂性。如:酶的流行性为什么高于化学催化剂一千到十万亿倍?为什么肉毒毒素只要25克就足以把全世界的人都毒死?……等等。
     到目前为止,生物科学经过了三次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以前到20世纪中叶的宏观识别阶段。主要从事生物外表形态、分类、定名和描述,包括施来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理论,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以及遗传学说等。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的微观识别阶段。一九五三年,华生和克里克用X射线衍射法实验验证了脱氧核糖核酸模型是双螺旋结构。后来,相继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蛋白质、核酸、细胞膜、酶、基因等的基本特性及部分功能,但只对分子(电子)、基因结构进行计算、组成、图谱测序和分析,并没有完全触及到复杂生命的本质。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初到现在的识别调节阶段。我国科学家在反复研究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发现生物普遍存在有别于物理效应、化学反应而独特存在的识别感应场,象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的发挥识别感应场的作用,就能调节到使生物的转化功能达到最佳值,从而找到农产品生长慢、疑难病症疗效低的本质原因。我国科学家为了提高识别感应场的感应度,又研究了一整套内激外促综合调节方法,使基因研究从测序和排列深入到以识别调节为主,以达到按人们的意愿定向定位整体调节基因的目的,使生物科学实现从现象观测研究到改质改性、创造新物种的飞跃性发展。
     生物的识别调节是研究生物最基础和最本质的问题。生物细胞间识别能力,是由一个细胞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高分子与另一个细胞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例如,豆科植物的外源凝集素与固氮菌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结合,决定能在何种植物上长根瘤菌,长的速度和范围;动植物的病原菌细胞对宿主细胞只有同源酶识别才能进行侵染和致病;农作物开花时雌蕊对花粉和农畜配种时卵子对精子的受精过程,都是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青蛙视神经有50万根神经纤维,有人实验把视神经切断,三个月内,这50万根神经纤维一个不错地自我接通,视觉和往常一样。生物识别的这种高度专一性和条件极其苛刻的选择性,蕴藏着许多待开拓的处女地。
     生物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为调控,是开拓生物原始创新的源泉。而识别和调控又是互为因果的。例如,人为地调控细胞膜受体的化学成分和空间构型,再配合三应的综合作用,能使细胞的识别能力按人们意愿地进行各种变化。一位70多岁的生物学教授诉说了自己的心里话。他研究生物50余年,绝大部分在生物的形态、分类、结构和基因测序等方面花费时间,结果效果不大。后来他在生物中广泛地运用识别调控机制,只用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开拓了五项在农业和医药方面原始创新成果。
      今天,国内外在生物研究中,广泛的开展以识别调控为主体的开拓性研究,取得了生物领域的原始创新成果成千上万,每年给世界经济创造了多少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当然,最突出的还数中国科技界开拓的《高效光合作用和离子流固氮》、《同源酶复合剂治疗癌症和艾滋病》、《三应匹配调控动植物速繁技术》等几项改变生物领域整个面貌的新技术。
      喜看今天全效应三应模式给我国科学技术带来丰硕成果,不禁引起人们对更多的往事进行回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有的先于西方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早在公元868年已有金刚经的印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在九世纪唐末,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碳、硝石和硫磺混合,掺上砷能导致爆炸制造火药;早在800~1200年前,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利用燃烧热气流转动涡轮原理制成走马灯;我国是研究飞机最早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工匠鲁班就研究和制造过能飞的木鸟,一千九百多年前,我国就有人利用鸟羽绑在一起,做成两只翅膀,滑翔百步之远,比外国人达·芬奇早1500年;我国西汉时代已有用植物纤维造成的灞桥纸,是世界是最早的纸张;我国劳动人民在4000多年前就能炼铜,在公元前6世纪已采用铸铁铸造器械,而外国应用铸铁系自16世纪才开始,相差不下两千年;在公元前30年左右,我国就生产出了一部由发动机(利用水力冲击的水轮)、配力机(旋转的轮轴)、工作机(排与碓)三个不同部分构成的水排和水碓……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发明家也是数不完的。有在建筑、木工、器械各方面都有发明创造的鲁班;有设计世界闻名赵州桥的隋代工匠李春;有发明活字印刷比德国人古腾堡还要早400年的工人毕(日/升);有发明测量水道仪器的汉代水利工人徐伯;有创造和改制了织绫机、指南车和翻车等多种机械的三国时贫民出身的马钧;有纺织技术女革新家、元代童养媳出身的黄道婆;有北宋平民天文数学家、完成《奉元历》的卫朴;有七合龙门的治河工人高超;……
      我国古代科学家更是层出不穷。有深入实践艰苦奋斗30余年,完成190多万字《本草纲目》世界名著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有写世界自然科学史书的珍宝《萝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有写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有多年苦心钻研制作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东汉科学家张衡;有30多年不避寒暑,不畏即艰险,游历考察16省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的徐霞客;有推算兀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的宋代数学家祖冲之;有战国时期著名精通望色和切脉的医学家扁鹊;有三国时期精通麻醉外科、察声观色、针炙汤药和体育锻炼四大医术的杰出医学家华陀;有战国后期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专家李冰;有公元6世纪完成11万字《齐民要术》优秀农学家贾思勰;有编写50余万字的农业科学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说:15世纪前是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只是到了16世纪以后才逐渐落后了。为什么中国科技从明朝到建国前这400多年会落后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束缚生产力发展腐朽的生产关系。明清时代,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尽管16世纪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和纺织等少数手工业部门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战败后,除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外,又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使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虽然明末徐光启等主张努力学习并赶上西方;清朝也大力倡导洋务运动,但都无济于事,且差距越来越大。例如,我国利用燃烧热气流转动涡轮原理制成的走马灯,不去研究用于生产,而是专供极少数封建统治阶级寻欢作乐;发明指南钟,用来给封建阶级作为测坟地看风水的罗盘;发明火药,用来作为元宵佳节的礼花和办红白喜事的爆竹,等等。当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把《本草纲目》第一版献上朝廷希望得到国家力量多印时,明神宗朱翌钧只批了留览,礼部知道几个字就再也不管了。
     第二,轻视科学、鄙薄技术的思想传统,资本主义政府把奖励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作为一项重要的科技政策。如:伽利略发明望远镜,被授予特等教授首席科学家的荣誉称号;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便函当了二十五年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主要是靠赋税、地租和封建特权,来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科技发明创造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我国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中,除道家、墨家、农家等少数学派外,一般都轻视自然科学,轻视技术的。在正史中把科技工作者定入方技列传之中,作为方技之类的末流看待。一些科技发明被认为邪门歪道,搞多了要玩物丧志,所谓巫医百工之流,君子不齿
 第三,历代科举制度禁锢了科技人才的成长。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是通过创立学派、建立学园,培养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来继承和发展他们的学说。在西欧不少教会学校中,规定学生必修的七艺里,就包括天文、算术、几何等占有一定的比重。我国隋唐以来,实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当明考试科目主要是经典、策论或诗赋,知识分子把读书、应考作为做官的敲门砖,根本不需要懂得自然科学,技艺被读书人嗤之以鼻。明、清科举仍以八股文取士的办法,全用四书五经命题,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我们今天知道活字印刷的发明家毕升,不是见诸正史,而应归功于沈括个人著作《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否则,这一光辉的名字亦将湮没无闻。
 第四,亲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国内外的科技交流。科技的特点是没有阶级性和国界,只有是否善于利用和为什么目的而利用的区别罢了。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英国同欧洲大陆之间;美国同西欧之间;日本同欧美之间都广泛开展了科技交流。我国从明末清初朝廷均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把西方先进科技一概拒之门外,甚至连英国遣使洽谈贸易通商,开展政党经济往来都被最高统治者断然拒绝。并把某些外来的科技发明,如钟表之类看成奇技淫巧,只作为自己享乐的玩物。
      正当我国由封建腐朽的生产关系束缚科技发展的同时,世界近代科技开始于15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意大利。随着我国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等传入欧洲,使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国家,在学习古希腊罗马的科学同时,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那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的数学方法,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得、哥白尼的天文理论,并云集一大批达·芬奇、伽里略等近代科技创始人,开始以观察与实验为手段,向自然科学进军。到十七世纪中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上台,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善于学习和继承,并在最新成就基础上综合创造。1764年工人哈格利夫斯发明纺织机,1769年瓦特改造了蒸汽机,经过近百年科学储备,使技术革命扩展到机械、冶金、钢铁、采煤、纺织等部门,终于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爆发了,国民经济增长7倍。英国的产业革命对德国产生很大影响,德国开展了以煤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化学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化学。如:发现磷、钾、氮肥被称为德国化学之父的李比希和制出尿素的韦勒,并在燃料合成化学、合成橡胶、火箭等有雄厚坚定的基础。德国终于在1895年超过英国,德国先后用了40年时间(1860~1900)完成了英国一百年的事业。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科技发展中心逐渐由欧洲转到美国。美国的特点是新技术反映速度快,是靠空间和电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如:1837年英国发明了电报,1838年美国就普遍推广;1904年,英国伦敦大学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真空管,事隔两年,美国德福雷斯特就在二极管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并进一步实现无线电通讯。与此同时,美国学习了德国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为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创立良好发明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使美国维持100多年现代科技产业化最发展的国家。
     在20世纪中叶,还出现过日本的综合技术革命,对世界科技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资源条件不好,人口挤在沿海一圈,靠买原材料和专利图纸,搞高水平杂交,实现工业化后再出口到国外的反销战。如:日本一个发动机公司,1952年买了国外几十台发动机,综合其优点公花了六年时间,以后竟转销到美国福特等世界各大公司。他们认为,综合就是突破,转移就是创造,使用权这个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奇缺人口众多的岛国在20世纪成为重要科技发达国家之一,1982年在世界各国工业竞争力名列第一。
        经济发展的规律总是沿着波浪式向前推进,而科技的发展是螺旋向上永无止境的上升。科技发展中心由16世纪以前中国四大发明为标志的起旋,经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英国的产业革命、德国的化学工业革命、美国的电力工业革命以及日本的综合技术革命,又螺旋到现在我国的综合理论创新的核心技术突破。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说过:我国过去的发明大多是机械性的,几乎完全是应用性的。而后来其他国家的发明也大多是技术的实验和发现。虽然在1905年,当时只有25岁的爱因斯坦在迈克耳逊实验启发下,在法国人彭加勒和荷兰人罗伦兹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发表了狭义相对论,是科技界思想认识论的开拓,并为20世纪许多科技发明建立思路和方法,但总的来说,仍属于认识物质世界的范畴。而现在我国科技界创造的三应理论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不仅给改造物质世界开拓有效新途径,给科技螺旋上升了关键的一圈,而且园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日思夜想的科技强国梦!
      强国梦呀强国梦!国外侵略者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炮,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的60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不平等条约不下有几十个,让中国的领土任他们宰割,宫廷中价值连城的国宝任他们掠夺;强国梦呀强国梦!甲午海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和速度比我们快的战船,使我们全军覆灭;强国梦呀强国梦!日本侵略者竟敢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屠杀中国人达30万之多,尸陈遍野,血流成河;强国梦啊强国梦!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国外控制了许多重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使我们只能做他们的尾巴工程,加工厂,把赚来的钱大部分被他们拿去,这叫每个有爱国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中国人是多么痛心呀!
       强国梦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几千年来无数贤人志士日思夜想的美好梦想。著名的爱国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主要创建者之一任鸿隽(1886-1961)教授,早在1914年留学时期就曾发起科学救国运动。1936年又提出在现代国家中科学是立国的根本。他毕生劳心科学,希望科学能在中国发扬光大,希望借助科学来救国。他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今之物质与数千年前之物质无异也,而今有科学,数千年前无科学,则方法之有无为之耳。又说,诚得其方法,则所见之事实无非科学者。但他对科学的过分推崇却使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触角伸到很远很远,并在某种程度上间接造成公众对现代科学形象的扭曲。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为国争科学之光的仁人志士不断涌现。1921年被选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的铁路工程詹天佑,以发愤图强,为国争光为座右铭,在建京张铁路中,克服了缺乏经验,没有机器设备,石质坚硬,通风不畅,洞顶渗水等困难,只用了18个月就把八达岭隧道打通,工期缩短了一半;生理学家冯德培在英国期间,发现牵拉能使肌肉放热,被称为冯氏效应。在生理研究所开辟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的新研究;在建国前几十年梦寐以求想通过科学改造世界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认真调查北方碳二选纪的含煤地层,冒着国民党御用地质学者、德国国李希霍芬、美国巴博尔、法国德日进、瑞典那林等专家极大的反对,证明中国地下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1947年,与多人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理解现象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自幼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和信念,几十年来实现他的拳拳报国心;提出国际称为领先的福州模型网兜状原子簇结构模型)的化学家卢嘉锡,在结构化学方面造诣很深,强调开拓新领域来推动基础研究,一生关注中国有更多的科技理论创新来实现科技兴国的伟大理想;……
      1950年,当帝国主义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打退侵略者五次较大战役的进攻,取得了抗美援朝阶段性胜利的时刻,在无数个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面前,在全国人民捐钱为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的激情中,作家魏巍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通讯,淋漓尽致地描写这些最可爱的人的壮丽诗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敬意。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在召开的建国百年科技庆功大会上,无数个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用尽全部精力和汗水开拓出一个个高新技术,并逐步产业化,为人类吃穿用住,以及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越来越美好和幸福的时刻,你一定会对科技工作者致以十二万分的尊敬。
     请问在你工作学习之作,在等交通工具或散步时间,在茶余饭后的交谈中,谁是最爱人尊敬的人呢?你一定会想得很多很多……(第一章完)
   强国梦建国一百周年科技庆功会畅想(全效应法创立者王虚怀教授临终前一年写的书稿)全文共八章,从第二章至第八章是他把如何解决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难题和办法告知后继的科技人员,鞠躬尽瘁为国家科技发展观献计献策。这是一本奇书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