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民工身上打“托房市”的主意


周明华

一项通过实施房屋劵制度,以提振住房消费、增加城市化率的大胆建议引起热议。该项建议由国家统计局办公室毛盛勇提出,其初步设想发表在统计局机关报《中国信息报》。据他构想的测算,以全国农民约一半进城、农民在农村房屋每平方米100元计价,至少可以释放盘活约1万亿以上的农村资产。(2月14日《新闻晨报》)

毛盛勇这个给农民工发房屋劵的想法,虽然思维出发点并无恶意,看上去也挺美,但却脱离现实,有些异想天开。的确,当前房地产市场遭遇了持续颇久的寒冬,且房市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春暖花开。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这个空置房数字无疑是相当惊人的,假如用此为中国公民配备每户50平方米的住房,可以瞬间解决两千万个无檐避雨的小家庭。

这便形成了如此局面:这边有林立的住房群,高挺着房价不愿降价卖房,那边年轻的中国公民揣着稀薄的工资袋不愿也不敢下手。这种买方与卖方的价格博弈和僵持状态,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居于各大城市的中低收入公民,逐渐将当初的购房梦深埋心中,开始觉悟到不应去为房老总的暴利“埋单”。城市人的这种消费理性的回归,是一个渐次过程。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房产巨鳄抹着暴利油嘴的嘴脸,听到不少诸如“房地产就该暴利”的灵魂出窍的高吼之声。

另外,在经济不景气,特别是就业岗位看紧,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普通职工,他们已明显感觉到了兜儿里的钱袋日渐干瘪。他们不购方,并非是要跟房地产商赌气,而是他们不敢去与高房价肉搏。发达国家城市的房价一般是人均年收入的2-8倍左右,而我国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3786元,估计去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也不过2万元左右。诸如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总房款额普遍已逾公民年收入的20多倍。

在房价与城镇居民收入反向行走的民生现实下,城市人便只能望房兴叹。这厢好,毛盛勇掉转注意力,将“托市”的目光移向像候鸟一样暂时迁徙到城市的农民工身上。不用说,他最终恐要大失所望的,因为中国农民工的购买力更有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140元。有人预测,因去年秋天突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国数千万农民工提前返乡,这导致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之以往有明显下滑。

实际上,对在城市高楼的建筑脚手架上挥汗如雨的民工来说,别说能在城市购买一套商品房,就是建筑单位能为他们弄好可以全国流转的社会养老和医保金,能在他们四面进风飘雨的工棚里摆上一台黑白电视机,使他们能时时看看家乡的气候变化,消解一下思乡之苦,他们便万分感谢了。所以,拜托一些精英人士,别在民工身上打“托房市”的主意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曲线救房市”之策行不通。救房市的最好办法是政府部门从利益中抽身,让尽快推动房市市场化,使房价不得不回归理性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