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补课现象,真的没有一点儿合理的选择?
补课乱象
长久以来,补课现象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历乱生痛。
早在2009年春节前,各地就已在禁止补课问题上表明了态度,沈阳市教育局更是致信中、小学教师:严禁补课。可眼下寒假将逝,与如火如荼的补课班相比,教育部门的“禁补令”处境尴尬。
显然,补课已成众怒。从南方学生在网络上撰文骂补课、损老师;到北方沈阳有人校门外贴告示揭露某教师补课行为,并自称甘当“教育界王海”;更有专家直言,“‘课改’近十年,都做了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然而,调查表明,所有补课选择的背后,都基于一种合理的选择。
登天梯下
出国留学就是这种“合理的选择”的承载体之一。
冠亚教育集团沈阳机构的情况表明,半年多以来,报名和学习“托福”、“雅思”的人数骤增(具体数字涉及商业秘密,无法提供),为这一类补课班带来了丰厚的市场。
早在2008年下半年伊始,经济危机渐成气候之时,社会还在为留学市场会否受到严重冲击而担心。短短数月过去,迷雾掀开一角,留学登天之梯越发坚固。
“虽然目前以美国为首的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遭遇了严重经济危机,但短期内,危机对留学市场产生的冲击甚微。”据著名的金世达留学服务中心介绍,从近期咨询情况的反馈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仍然是留学生们的首选。甚至,不少学生家庭认为,趁着经济危机留学海外反而比以往更经济,而且,毕业时,差不多迎来全球经济复苏时期,工作会更好找。
“加拿大虽然也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但是对留学市场来说依然利大于弊。到目前为止,全国赴加留学的平均通过率上升了近10%,未来签证通过率有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加政府可能也希望把教育作为增加收入的来源,所以签证审查较以往略微有所放宽。”沈阳一名欲赴加留学的学生乐观地说。
而对补课而言,发端于合理基础之上的另一种选择,来源于职场人士当前对专业外语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不断向好的中国日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经济体之一,世界侧目,外企憧憬,并开始有步骤地网罗人才。于是,面对外企相对优厚的待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梯登天”,为自己的外语充电。
一位刚刚从本地出口加工企业转投外企的人告诉《时代商报》,面试之后,虽然企方同意录用,但他却高兴不起来——自己的哑巴英语是块心病。于是,在不惜重金为自己置办完一身职业白领的“行头”后,他选择的第一件事就是花3000多元进入一家社会培训机构“两线作战”——学习商业英和企业管理。
来自冠亚、世博、新东方的综合数据显示:目前,沈阳补习专业外语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20%。
登天梯下的补课班里,充满着未来的诉求和职业的需要。
功名路口
早在2009年春节前,与全国各地相似,沈阳市教育局在近一周时间内,集中端掉了一批数量庞大的补课黑班,并致信中、小学教师:严禁补课。
教育专家们也纷纷向媒体表示:随升学压力的加大,假期补课已非常普遍,使得学生对寒假的期待越来越少,泛滥的补课已经成为教育的负担和悲哀。
近期,从南方学生在网络上撰文骂补课、损老师,到北方沈阳有人校门外贴告示揭露某教师补课行为,并自称甘当“教育界王海”的种种事实就是社会各界从下至上痛恨补课的如铁例证。
但相当数量的学生和家长也在质问,“倒洗澡水,能连孩子也一同倒掉吗?”
2009年2月9日,元霄节。一早,家住皇姑区读高三的马儿谷轻快地背起10多公斤重的书包。寒假伊始,正是在他的要求下,就职于国家级通讯社的父亲将他送进了补课班。
马儿谷高三,成绩班里前十,加之就读于大名鼎鼎的“省实验”,但越是如此,马家父子越是不敢懈怠。始自初中一年级,补课就成了马儿谷的“自选动作”,而且,补课费从每小时几十元一直升至几百元。
“虽然没参加过任何补课班的东北育才学校19岁的学生于瀚清,收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但他只是个案。受周边环境影响,只要是上进的学生和清醒的家长,都不会排斥补课,而且会从中获益。”马儿谷的父亲说,这不是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所有站在功名路口的学生和与之荣辱相连的父母们的一致认同。
据调查,基础教育阶段, 95%的学生都报名参加了假期补习班,而在一些名校,面临升学的学生参加补课几乎是100%。而沈阳市沈河区一所知名中学的寒假补课调查显示:有88%的学生将参加两个以上的补习班,其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3个以上的补习班。
虽然不能简单地在“存在的”和“合理的”之间划上等号,但“合理的”和“存在的”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补课现象存在多年,本身说明着什么,值得思考。”辽宁教育研究院内部人士说,不仿眼睛向外,看看欧美或近邻韩国——打击非法、引导合法、鼓励轻松,一刀切和一味堵并非良策。
而与功名路口的补课相比,另一类人群的课则大有“非补不可”之势。
悬崖边上
沈阳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表示,过于疯狂的假期补课,对绝大多数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的成长并非好事,不要以为他们坐进了补课班就大功告成了。“把提高成绩、挽救差生的‘宝’押在补课上,短期或许有效,但长期却害处多多,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如果让孩子过早的承受过大的压力,可能会出现厌学和过多的心理问题。”
《时代商报》接触过多名此类学生,一位学习成绩班级“垫底”、全校“打狼”,2008年阴历二十九下午仍在奉父母之命补课的初三女生,曾私下与感同身受的其他女同学说过,她宁可来“例假”,也不愿过寒、暑假。
作为左证,据网络统计,全国已有超过3成的中小学生患上“恐寒症”,专家称,这是一个最该反思的事情。
“但另一个事实却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现在成绩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饭碗孬。”众多学习成绩已至悬崖边上的学生的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就连补了课之后学起来都很吃力,要是不补的话,未来的结果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除此之外,另一个现象也不容忽视。寒、暑假前,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一响,便预示着多少单位里,众多无处可去的孩子们在各个楼层间上下翻飞等待父母下班的壮观景象的开始。
“不送他们去补课行吗?”一位不堪其苦的母亲说,孩子没有手机,磕了碰了丢了怎么办?漫漫假期三四十天,同事们能忍,单位领导怎么办?
然而,还有一种“煎熬”是双重的。
大部队中
《时代商报》随机调查显示:五成以上的学生和家长之所以加入补课和“陪补”大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
“就像被蒙住了双眼,在人云亦云地跟进着。”多位成绩中游、此前从不补课的高中学生的家长说,“按常理,我们的孩子保持原有成绩,升入大学不会有太大意外,可班里其它孩子都在补课,老师也不反对,我们自然‘毛’了,开始让孩补课。”
“补课问题上出现‘跟风’,可以理解。”对此,辽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邹喜成曾不无忧心地表示,由于我国目前整个社会认识人才的方式及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学习成绩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所以,恐落人后的心态助长了整个社会对补课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热情。
但也有教育界人士担心“长此以往,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会成为两只温水中的青蛙。”
疑问仍在继续。谁能想到,“燕子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的儿歌,竟然在几十年前就已绘制出了今日之补课众生。
目前,沈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补课价格从每小时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以市场平均价格计算,一个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为各自家庭每月增加的补课支出分别为500元、1000元和2000元左右。对于学生而言,每天补课结束,才算真正放学;对于子女面临升学的父母而言,研究孩子补课甚至占据了他们工作、吃饭和睡觉的时间;而教学科目是否属于数、理、化等可补课领域,已然成为众多年轻教师谈恋爱时的法码。
学而乐生、知而获智。已然丢掉了玩具的学生们的确失去了很多快乐,但毕竟不可否认的是,补课直接辅助和间接推进了许多人的学习和梦想。相比之下,倒是大人们显得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想出办法,理性面对需求,梳理补课通道,还原教育真谛。
补课乱象
评论
3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