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金融行业的主要成员,能够通过资金流向的配置和金融产品的提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速度、环境乃至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更应体现社会责任的理念。因此,无论是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深层次审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深入探讨银行社会责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银行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一词出自何处?1999年1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峰会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社会责任原则的“全球契约”。2000年7月,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全球契约”计划,号召各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以及反腐败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空前高涨。2002年,《财富》杂志将公司社会责任作为评价全球最受尊敬企业的重要指标。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也将保护环境、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投资关系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二)什么是社会责任的十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约的各项人权;二是决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三是企业应该维护结社自由,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四是消除各种形式的强迫性劳动;五是消灭童工制;六是杜绝任何在用工与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七是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八是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九是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十是企业应反对各种形式的贪污、包括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
(三)什么是银行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公民,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股东、员工、金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股东;二是以人为本,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诚信经营,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反洗钱,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五是实施“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六是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七是改善社区金融服务,促进社区发展;八是关心社会发展,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消费者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柜面资源较紧张。近年来,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撤点裁员,而业务量则有增无减,高峰期个别营业网点个别时段“排长队”等候办理业务现象较普遍,加上服务设施不全、服务效率不高等因素,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二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未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存在客户办理一笔业务多次往返银行现象,在申请贷款和办理挂失方面尤显突出。三是风险提示不够全面。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尤其是个人理财产品、信用卡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工作存在片面、夸大产品服务功能倾向,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大型银行基本上退出农村市场,大多数乡镇仅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网点,有的仅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家机构,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二是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落后。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电子结算网络落后,金融工具与产品单一,乡镇一级营业网点几乎未配置ATM机等电子设施,银行卡等电子产品普及率低。三是“贷款难”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小企业和弱势群体有效资产不足,抵押担保难落实,难以达到贷款条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科学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违规经营形成损失。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违规经营行为,案件时有发生,不但造成资金损失,而且影响了银行业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二是不正当竞争消耗资源。一些银行对大家普遍认同的有“背景”、有“光环”的企业集团纷纷降低准入条件,给以最大额度的授信,以争取最大的信贷份额,对大企业、大项目过度营销,客观上放大了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度。一旦企业未尽社会责任乱投资,或使用 “以贷还贷”、“借新还旧”,一家银行收额度,每家银行相继收额度,马上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佳,企业倒闭,致使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导致存款人、投资者或员工的利益受损。三是信贷投放不够科学。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未将环境等因素纳入信贷决策程序,信贷资金违规进入高能耗、高污染等国家限制性行业。四是核心竞争力弱。主要体现在银行缺乏以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共赢以及建立多方互惠共赢的意识,目光短浅。内在自主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金融产品缺乏,盈利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弱。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一)在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履行社会责任。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当前,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确保重点、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体来讲,就是在信贷资源配置中,既要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资源配置,严控信贷资源投向高能耗、低效益、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不向国家禁止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发放贷款,不向关停范围的小火电机组授信,从严控制国家流域限批、区域限批和挂牌督办企业的授信,审慎向限制性项目授信,又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支持重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节能减排显著地区、国家和地方财税等政策性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支持成长型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当地产业政策调整,注重对人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二)在重视消费者和员工权益保护中履行社会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信用单位,经营的也是信用,应当走在社会信用建设的前列,感召社会公众“以诚实守信为荣”,打造良好社会信用生态,推进社会信用文化的进步。一要为诚实守信者提供稳定、连续、快捷、优惠的获信渠道。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有效履行看管责任,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披露,引导和培育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健全和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的良好信誉。二要营造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信用获得渠道,明确信用的导向性,不唯“姓”、不求大、不限小,逐步建立起畅通的银行信用获得渠道以及可资信赖、比较的客户资信等级信息查询系统。三是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合规管理,切实规范经营行为,有效遏制员工道德风险、腐败现象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银行业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形象。四是公平对待员工,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避免任何性别、年龄、种族的歧视,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重视员工健康和安全,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制定完善的劳动用工制度,并通过强制休假、定期培训等制度,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改善员工生活质量。
(三)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中履行社会责任。银行业经营的存贷款、结算、理财等诸多业务,其本质就是服务,所以银行业真正出售的实质上就是服务。一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的标志不单是获取了多少利润,还有为社会公众(客户)提供了多少服务,这既是银行本职之一,也是银行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质量越高,客户得到的服务越优,社会责任的履行就越好。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把满足客户各方面需要作为改进服务的出发点,把“服务”的概念扩展到柜台之外,把“服务”的范围推广到交易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全过程。如通过完善电子银行服务系统,合理安排营业时间,实行服务窗口和柜员岗位的弹性管理等,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解决银行服务窗口排长队等问题。
(四)在加大对社区及弱势群体的扶持中履行社会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结合各地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入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等途径,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支持。二是要关心社会民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如积极开展助学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等小额扶贫贷款,开发推广适合弱势群体特殊需要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普遍的基础性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银行需求。三是要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企业回馈社会”制度,积极参加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做好对医疗文化、救灾扶贫、社区建设等可税前列支项目的捐赠计划,并合理安排部分税后利润支持公众福利建设。(郑重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