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明星而非博导
金庸辞职,引起学界反思,“错位”说乃其一。而外界对其辞职的原因,则有诸多揣测,如:金庸对所招博士生不满意,以及跟浙大合作出现分歧,等等。且不管内情如何(其实也不重要),笔者以为他的请辞是件好事。
在我看来,金庸其人,恰似其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娱乐性极强,但显得十分虚幻;金庸是明星,而且是娱乐类明星。这从其重视其小说改编影视剧到了要到片场探班,甚至不惜对剧中的选角评头品足的痴迷地步,亦足可让人感受其中一二。但正如有论者所言,他不是史学、教育“科班”,在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造诣略有欠缺。而且,他也称不上是什么文以载道的佼佼者,起码与一些先贤相比,他似还欠缺一些内在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他还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他当了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之后,又招收了博士生,但他却依然热衷于诸如“华山论剑”之类、极富商业炒作色彩之事,颇令我等俗人大跌眼镜。实际上,金大侠参与此类商业色彩极其浓厚却意义不大的活动,只是娱乐他人,同时满足自己的虚荣,而所获的评价却是正面少,负面多。
同时,金庸的个性似乎也太在乎那些所谓的名流千古、流芳百世的虚名了。他心里似乎永远藏着一种回归正统文学的宏愿,在其小说价值未获文学史论者看重之时,难免心理不平,而在获得比较正面肯定之后,其心理期望又水涨船高了,继而期望流传百年而不古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其早年的小说进行较大的修改,甚至不惜“伤筋动骨”。当然,渴望自身能够文以载道,流传百世,乃传统文人的惯有思维,只是表现在金庸身上则尤为明显。有一次,看他在电视上点评大专辩论会,直看得让人心里堵得慌。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金庸主动请辞乃聪明之举也。况且,主动结束这段浙大的不愉快经历,并不影响其在武侠小说界的“龙头”地位,也不会削弱其作为娱乐明星的影响力。金庸并无什么损失。不过金庸与浙大的合作未成“正果”,也确实发人深省。以致人们对大学眼下竞相聘请娱乐明星当教授更存疑虑,实在是情理之中了。(2005-01-01南方社区 默客,选稿: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