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宛溪河,河埂的一侧倒满了生活垃圾。浑浊的河面上停泊着数十条吨位不大的船。船舱或用木头或用其他装潢材料,修成房屋的形状。这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家——渔民的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重工轻农意识较浓的时代,渔民也曾是令人羡慕的群体。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非常重视户口。宣城的户口有四种类,一类是非农户,指城镇街道居民。他们没有田地,凭户口本吃供应粮。二类是菜农,他们虽然也凭户口本吃供应粮,但是在城郊一带以种菜为生,。三类是渔民。他们生活在船上,在湖区、河道以捕鱼为生,凭户口本吃供应粮。四是农业户,他们靠田地生活,是真正的农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非农户户口最吃香,其次就是菜农和渔民户口。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招工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状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革。随着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由于当时没有排污设备,企业的排污和生活垃圾全部流入河道和湖泊,从而造成河道、湖泊的污染严重,致使渔业资源逐年减少,渔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宣州区辖区内,狸桥、沈村、朱桥、水阳、养贤、双桥和济川等七个乡镇办事处管理着1274户,4154人的专业渔民,其中有21户无儿无女且丧失了劳动能力而成为五保户。这些专业渔民有的活动在狸桥、沈村、朱桥、养贤四个乡镇,有些活动在水阳江。从这些渔民的年龄看,他们中18岁以下的有1104人,19~59的青壮劳动力2353人,60岁以上老人405人;这些人中文盲1185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初中文化程度1089人、高中文化程度147人、大专以上文化只有51人。这些渔民主要从事捕捞业和养殖业,少数从事水上运输业,也有部分渔民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他们中一部分仍然以船为家,一部分自己买房在陆地定居。总体来看,这些渔民基本能够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但尚有一部分仍处于贫困线以下。
如今,由于河道、湖泊的污染严重,渔民的生产、生活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以船为家的渔民来说,他们既上无片瓦又下无寸土,陆上定居又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生活在船上,流动性大,因此子女上学困难。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目前在渔民生产作业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公共财政又难以覆及到渔民,而当前企业改制,工人下岗,都有了养老保险。农民也享受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与工人、菜农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渔民却什么也没有。那么,渔民的路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