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继续降息非最优选择--研究局长(更新版)


  路透上海2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周四表示,降息并不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如果将利率降到零区间,货币政策操作就失去了手段,还可能掉入流动性陷阱,增加的流动性如果进入不到实体经济,一样存在问题.

  他在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上称,"物价上涨压力减弱,降息的空间是有了,...降息是选择之一,不是最优的".

  他指出,中国主要贸易夥伴美国和日本是将银行间市场利率降到零区间,并不是贷款或存款利率,对应中国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利率也不高,所以,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顺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等比降息更重要.

  中国人行副行长易纲稍早就表示,就中国实际情况看,零利率政策或准零利率政策并非最优选择,事实上中国目前利率水平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适当水平.中国2008年9月以後五次降息,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

  张健华并预期,今年上半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会下降得很厉害,个别月份可能为负值,但今年全年应不会为负,他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到通货紧缩的程度.

  1月中国CPI同比涨幅仅为1%,延续了九个月以来走低的态势.分析师认为,尽管中国1月份部分经济数据已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显示经济有复苏迹象.但物价数据显示通货紧缩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并由此可能导致央行的进一步降息举动.

  对今年经济成长,张健华认为,"有人预测6%多,我们没有那麽悲观."但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否一定要保证在8%左右,他认为,这只是个指标,更多是给大家带来信心,就业问题应给予更多关注.

  **判断经济触底反弹仍为时尚早**

  针对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部分宏观经济数据趋暖,张健华指出,近期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部分指标止跌,有存货调整的因素,估计一季度企业对存货的调整能基本到位,但要判断经济已触底反弹,可能仍为时尚早,反弹还要看经济长期持续的需求未来能否真正起来.

  对1月银行贷款规模大幅度增加,他指出,贷款投向的主要还是国家重点项目,比较困难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并没有明显缓解.

  中国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兆)元,高于去年12月增加的7,71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占信贷增量的比重达约39%.上海证券报周四援引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称,央行就猛增的票据融资问题向商业银行作了提示.但其特别强调,"只是提示,并不是警告".

  张健华还指出,近期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拉动,政府投资能否带动民间投资,取决于民间资本对市场的信心和判断;而对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房地产投资,近期略有回升,但没看到逆转的势头,对房地产的需求存在,可能受制于房价,还未启动,所以房地产投资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下滑.

  另外,他提到,国际环境困难,今年外需下降是必然趋势,中国在努力推动内需,但消费率的上升是很缓慢的过程,需要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