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经济数据该怎么去解读?



    日前,财政部公布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等数据,商务部也公布了1月份利用外资的情况,数据不容乐观。这些数据让人感受到初春暖阳清风中的乍寒。

    但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为之过于担心,1月份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包括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减免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转型改革减税等,税收减少较多。二是“两节”放假使今年比去年同月减少5个工作日,这一不可比因素也对当月收入增长有较大影响。从银行的数据看,2月份的首周,受春节因素的影响,部分银行出现了贷款增速放缓的情况。三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来源减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16日表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货紧缩,而现在的通缩一定程度上是由外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导致的,并非完全因为中国需求不足。从近日财政部和商务部公布的消费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财政部公布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13.2%,商务部公布1月全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5%。这些消费数据不仅仅表明消费增加本身,更重要的是表明扩大内需政策显效。

    扩大内需政策效果显现,从银行信贷、工业生产和股市阴晴中也很容易找到例证。

    1月份新增贷款逾1.6万亿元,信贷的高速增长无疑将为全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资金支持。2月份信贷飙升的势头并未停止,尽管2月份的首周由于春节因素遇冷,春节后信贷增速又开始快速增加。信贷激增的主要原因还是由银行落实4万亿元投资计划、配合政府项目投资导致的。

    实体经济也有不少从寒冬中逐渐走出的数据明证。近期钢材、橡胶、焦炭、铁矿石等生产资料价格陆续出现回升趋势,还有一批上市公司的停产生产线陆续恢复生产,广济药业的核黄素产品生产线从16日起恢复生产、汕电力旗下电网恢复发电,三爱富生产装置接连复苏、联合化工子公司联合化肥也重新开启了生产线……随着春江水暖,扩大内需效果进一步显现,将有更多的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更多的企业脱颖而出。国内企业的投资需求有所下降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但是政府投资的增长正是为了弥补这部分下降。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实施,其对下游产业和中小项目的带动效应必然会显现出来。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也对中国经济转暖的迹象提前作出了反映。2008年沉寂的股市,春节后开始走牛,从概念股到蓝筹股,轮番表现,近期沪深成交量不断刷新纪录。

    扩大内需效果正在显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逐步推进,国家领导人也在密切关注企业发展。2月15日至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先后考察了8家企业,他强调要从实施结构性减税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

    经济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因此在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太理想的数据面前,理性很重要,悲观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