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电下乡”,我想可能还有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在此我先发一下其具体内容。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政策,从2月1日起至2013年1月底,农民在指定流通企业购买指定品牌与机型的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等,即可获产品价格13%的财政补贴。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又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民兄弟对“家电下乡”十分拥护,也十分关注。但是,这真的有效吗?
为何政府补贴13%并未达到“家电下乡”的双重意义
近段时间看大各大商场门口到处都打出了买知名品牌家电,政府补贴13%的口号。起初笔者还觉得很新奇,有这好事。近一步了解才发现原来只不过是国家为了在经济危机中拉动内需,让企业减少裁员的一种救助方式。为什么企业就不能自主自救,甚至连向海尔这样的世界级的企业也要靠国家来救济。
难道,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真的这么差,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要靠国家来救助。其实笔者认为不然,只不过现在经济危机还是初发期,还没有完全爆发,慢慢随着国际贸易进口交易差的增大,中国企业特别是有出口业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危机。国家所拔的这数千亿资金也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试想,这些所谓的中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何在风险之前为有做好有效的防御,而只要碰到危机时就不在坚挺。关键原因,还是中国传统的“假、大、空”理论做崇。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的越长,成本自然就越高。讲白了都是这几年所谓的楼市、股市给闹得,也让一些企业在股市中迷失,成了圈钱的工具,没有用心经营企业。
并且此次政府补贴知名品牌13%“家电下乡”的计划,笔者个人认为其实对提升整个家电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并没有太大帮助,也并没有给广大民众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实惠。说白了,最多也就是帮助这些家电企业,变相处理了一些过时的阵旧库存产品而已。从根本上,并没有达到政府提出的“家电下乡”的双重意义。
笔者想过不了多久,这些企业该裁员还是裁员,只不过是减缓而已。回想起前几天看“鲁豫有约”采访李连杰,谈到“一基金”给“四川映秀”灾民,创造灾后再就业的方法,不是每月像政府给每家三百元钱的补助,而是要帮助他们利用自己当地的特色手工刺秀,买到有需要的地方,让灾民能够自给自足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应了中国一句俗话“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同理,我觉得这放到“家电下乡”计划中同样是可以借鉴的。正如国家现在虽然可以给企业每月几百万,几千万补助,但是总有一天国家是不会再给的。万一,这笔救助花光了,难道还要国家再花数千亿,再搞另一个类似“救助计划吗”?
政府与企业“家电下乡”还需落到实处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都有了“电视、洗衣机、冰箱”,而此次“家电下乡”重点的产品就是这三样,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购买这三大件需花总金额4800元(26寸电视1800元,200L冰箱2000元,自动洗衣机标准5公斤1000元),按规定返还13%金额也就624元,优惠幅度比不算大。要知道,现在大城市中国庆、五一、双休搞活七折、八折优惠都太稀并且难保其中一些指定企业以次充好,用过淘汰产品充数。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城市家庭自用家电市场以属饱和状态,作为大件的家电又非易耗品,一个家庭再次投入购买一般最少要6~10年才会购入新的产品。
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去自己面对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才是根本,而非补助。当然政府和企业的难处笔者也能理解。毕竟,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目前生存发展的主要道路还是在出口外销上。只不过,当前出口外销的道路受经济危机所阻。因此,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才有了此次“家电下乡”计划,虽然本义上是为了拉动内需,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就目前从大多数代理商、消费者口中却不认账,普遍认为“家电下乡”还是太形式主义。
主要原因是:经销商认为利润太低,并且还要负责上门安装并做售后,属赔本买卖觉得不划算;而消费者则认为“家电下乡”中的产品过于阵旧,可选择性太少,并且返还13%的流程也比较复杂还需简化。因此,笔者认为政府与企业“家电下乡”还需落到实处,企业更应该针对当前农村的市场需求推出相应产品,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兄弟真正受益,也让政府补贴“家电下乡”发挥其真正的意义!